第四十三章永珍更新(第1/2頁)
章節報錯
建康四年,即公元一九九年,作為公元二世紀的最後一年,總讓人感觸良多。
當下百姓雖然不以公元紀年,但十分巧合的是,到處也都是辭舊迎新的氣象。四方臣民都在收尾各項事情,打算徹底與曾經的灰暗生活告辭,迎接嶄新的世界。
總把新桃換舊符,隨著孟朝的建立,成為一種風氣。
二月朝會開完,關東開始更進一步的清查戶籍,瞭解國家基礎,為將來的政策落實而奠定基礎。
三月,在遼東的軍隊返回中原。說開疆拓土是沒什麼意義的,漢四郡被禁軍輕鬆收復。
但與其說是收復,不如說高句麗、鮮卑等主動放棄了這裡,一退數千裡。留下大片荒廢的土地,中原也無法完全佔據。
只要等中原大軍退回,這裡就又會被蠻夷侵佔。
這也是大一統王朝的一大弊端,軍事實力都在京畿重鎮,對邊疆的掌控能力有限。不設立各大都護府,真的無法應對邊疆周圍綿延不斷的日侵月蝕。
朝廷想強力掌控邊疆,只有幾個方法,第一是設立諸侯王,第二是設立都護府,第三是建設火車軌道。
二戰德意志的強悍,很大程度就依託於其境內發達的鐵軌運輸。數十萬大軍,今日還在帝國東線,次日便成建制的抵達西方防線。
中原王朝要是有這個交通實力,別說小小的遼東,張瑞敢親自率兵一路打到君士坦丁堡去。
說是有三種方案,但無論第一種設立諸侯王,還是第三種鋪設鐵軌都不符合現在的國情。
就以孟朝皇室那單薄的皇子數量,能確保最終有一兩人安安全全、健健康康長大成年,足以繼承大統,就已經讓所有大臣如釋重負了。
這時候把皇子封到邊疆苦寒之地,這不是造福社稷,而是完全拿國本在開玩笑。
倒是另外一種建設火車軌道,至少還有一絲眉目,在緩緩推動。
火車的執行模式,後世人都大概瞭解。即便張瑞也知道,火車的幾大模組,分別是鐵軌、火車頭、火車廂。這其中火車頭又是以燒煤為動力。
相比於歷史上火車先驅們的一代代摸索,一點點改進,張瑞直接能向科學院講述最完善、具體的方案。
直接用人類兩千年文明的結晶,推動著某一項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
其實歷史上火車的發明,並沒有國家太多的投入。
不對,應該把太多劃掉。在古代與近代,一項技術運用之前,國家可不會像張瑞一樣,投入重資,進行研發。
在1781年,火車先驅喬治·斯蒂芬森出生在一個英國礦工家庭,直到十八歲,他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
但他不顧別人的嘲笑,和七八歲的孩子一起坐在課堂裡學習。
僅這份好學與勇氣,就令人欽佩。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位礦工出身的人才,終於在1817年,三十六歲的時候,主持了第一條完全蒸汽動力驅動的火車軌道。
也就是說,這位火車先驅,從十八歲目不識丁,到三十六歲設計建造首條蒸汽火車軌道,只學習了十多年的時間。
這寥寥幾句話,其中蘊含了太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