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官府規劃工農業佈局(第2/2頁)
章節報錯
明軍作為王朝末年之師,不但頂著腐敗減損,還頂著各種來自朝廷文官的束縛,與清朝開國之師,打的有來有回。若沒有那些叛變的明軍幫助,清軍到死也打不進山海關。
無論怎麼看大明都沒有亡國之相,可就是因為收不上賦稅來,最終轟然倒塌。明軍投降清軍之後,有了糧餉,戰鬥力瞬間連翻數倍。
作為封建統治者,張瑞寬仁百姓是理想追求,但依法收稅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原則。誰碰誰死。無論多收還是少繳都要上斷頭臺。
杜畿作為最早跟隨張瑞的高官之一,對稅收鐵律當然有所瞭解,立即說道:“陛下,臣與工信司諸同僚已經認真核算過,調整佈局之後,將會顯著增加幾個稅收來源。請為陛下詳述。”
“可。”
杜畿令侍衛掛好工信司繪製的地圖。
這副地圖迥異於之前的軍事地圖,上面深淺不一的綠色、褐色標註了平原、山地、丘陵,以及一個又一個濃墨重彩劃出的經濟圈。
杜畿手指京畿地區,說道:“關中八百里秦川,實乃天府之國。然自陛下揮師入關以來,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等地得益於寬厚條件,都著力發展工商,以收割關東財富。時至今日,各行各業在各郡依舊野蠻生長,如同田間雜草叢生。”
“稅收反而複雜錯亂,難以理清。”
張瑞點了點頭,確實如杜畿所言,關中工商業有大而不強的特點。
看起來什麼都有製作,但又什麼特色都沒有。
至少張瑞細想起來,很難想到長安的特色產業是什麼。
杜畿說道:“官府隨手一劃,便令霸陵縣產鐵,令高陵縣產瓷,乃是罔顧民情之舉。”
“故我工信司官員走遍關中地區,實地考察各縣後,瞭解各地地利、傳統,作出規劃。”
“以右扶風、京兆、弘農為核心,部署渭南工業區。”
“渭南工業區?”張瑞盯著地圖,問道:“有何深意?”
杜畿說道:“按運輸成本而言,同等貨物陸運成本為水運二十倍。(出自《國富論》,資料不一定完全準確,要參考各地具體情況,但水運比陸運低廉是可以確認的)”
“渭南地區手工業產品都可以經渭水主幹道往來運輸,足以滿足直隸整個區域貨物流通。”
“且在渭南設工坊,自終南山貫流而下的各支流,能夠組成水網,進一步便利各工坊運輸生產材料,運出貨物。”
張瑞點頭,八水繞長安,這八水中大部分河流的源頭都是終南山,向北匯入渭河。
隨後杜畿拿出炭筆,將渭南各條河流與渭水的交界處圈出。
對眾人說道:“且各工坊製成品若欲銷往他處,只要在渭河渡口設市舶司即可。”
“在此處統一徵稅,能節省關稅、商稅、輸估等一系列收稅環節。”
有人問道:“若其不走水路,改走陸路,國家豈不是白白損失一大筆稅收?”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