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胡姬入中原(第1/2頁)
章節報錯
或許很多人都會覺得,在平坦的地面上像拼積木一樣,鋪設一條軌道能有什麼難處?
但只有土木工程的學子,才知道這其中牽扯的方面究竟有多複雜。
張瑞也可以說是透過錦衣衛從頭到尾關注了這條軌道修建之不易。
為了驗收這條軌道,負責專案的科學院教習親自帶隊坐在了列車上,以證實專案可靠性與安全性。
在掌聲中,一眾教習走到了張瑞面前,為首一人帶頭行禮,說道:“臣科學院冶金司首席執教蒲元,拜見陛下,恭問陛下聖安。”
張瑞笑著點頭,說道:“諸卿免禮。“
對於蒲元,張瑞是十分熟悉的。畢竟是聖朝重點工程的首席負責人,錦衣衛早已將其資料查的一清二楚。
蒲元並非關西人,而是益州蜀郡人士。因為“熔金造器,特異常法”而著名於世,所以被科學院所禮聘。在皇氏贊助的科學院冶金技術方面功勳卓著,逐漸脫穎而出,歷經數年成為冶金司的負責人。
不要瞧不起這種工匠執教。
認真瞭解的話,科學二字,最經典的解釋就是已係數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就是人類對過去經驗的系統性總結。
經驗科學是最常見的學術流派。
一位經驗豐富的工匠,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算作當今時代偉大的技術前沿開拓者。
事實上也是如此。蒲元的到來,對科學院冶金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沒有顯微鏡,當今的科學發展無法在分子方面充足,只能憑著經驗摸索,找到一個人們無法解釋的方法。
人類學者在這方面十分謙遜,即便是後世最發達的時代。很多科技發明,人類科學家也無法解釋清楚原因。但就是知道這樣做,會形成某種獨特的效果,舉世都未曾發現,並將其記錄在案,成為專利。這就是最典型的經驗科學運用。
歷史上蒲元之才為劉備、諸葛亮、姜維所賞識,多次參與蜀國的兵器鍛造、木牛流馬製造等重大工程,堪稱蜀漢王朝的“大國工匠”。
後來姜維更為他寫過兩部傳記《蒲元傳》《蒲元別傳》。
這種大國工匠,舉世無雙的冶金、工程人才,在孟朝建立後,招攬卻十分順利。
這不是群雄割據的亂世,而是大一統王朝。孟朝就是如今的天下共主,科學院招攬其人參與技術研究。蒲元樂顛顛的就到了長安,到科學院履任。
畢竟他又不是清流名士,無需要養望,沽名釣譽。相反作為一名技術宅,能在科學院中更便利、更富裕的搞研究,他正求之不得。
對這種技術人才,張瑞也沒講什麼冠冕堂皇的大義。這些耿直的人才也不會在意,只想趕緊回去繼續研究。
於是張瑞直接開口,說道:“卿等夙興夜寐,屢克難關,終締造軌道系統之曙光。朕心甚慰,嘉獎卿等團隊共計兩千萬錢,由諸卿自行評定功勞,合理分配。望卿等能再接再厲,完善鐵軌繞路前行,高低起伏等各個方面。功成之日,朕必有厚賞。”
兩千萬錢?
所有教習都傳出了興奮不已的歡呼,高讚道:“謝陛下隆恩。”
隆恩是絕對沒有說錯的。
軌道專案的教習、祭酒、數算學者、工程學者總共只有八十七人,就算再加上技術匠人,管理官員,一個龐大的專案團隊也只有三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