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樹立華夏數千年之道德風向(第2/2頁)
章節報錯
理論上,一名最基層的科員,能夠一路升到權力頂端。執政的高官,也必然有基層的工作經驗。
所以,孟朝官員、胥吏之間,用明文定下了一條鐵律,兩者能夠暢通升遷。給胥吏一個安心、盡責工作的動力。免得整個階層,數十萬計的胥吏整體墮落。
這條鐵律有利有弊,弊端是可能會有暗箱操作。一些紈絝子弟,無法在科舉中嶄露頭角,便去胥吏階層中,曲線救國。靠長輩提攜,最終位居高位。
張瑞與內閣、禮部權衡再三,還是決定將這條鐵律定死。就是因為,相比於整個階層,數十萬與百姓最直接接觸的基層胥吏,全體腐化墮落。
那寥寥少數的暗箱操作,危害還是更輕微一些。有監察御史、巡查使司、錦衣衛、登聞鼓等各種監察手段,官員徇私舞弊等事宜還是要相對收斂一些。
風憲各司官員的共識是,監察數量較少的官員,遠比監察天下全體胥吏更簡單、有效。
除了《孟官儀》,禮部在忙的另一項事情則是統一思想。
這也是為了給廢黜獨尊儒術這一政策的收尾。
在當下這個時代,交通不便,溝通不暢,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該怎樣統一百姓的思想,增強民族凝聚力,讓百姓無比認同孟朝子民這一身份,是一個非常迫切、緊要的事情。
這一點可以參考羅馬,羅馬可沒什麼儒家統一思想,但千年後也有人一直在爭羅馬正統。一個重要原因是羅馬文明先進、富庶繁華,武功赫赫,帶給了子民無與倫比的榮耀感與民族認同感。
就像大唐,所有唐朝百姓都感覺生在大唐是一種榮耀。而大宋百姓則免不了屈辱含恨。
如何締造赫赫武功,有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在將來慢慢推進。這不是孟朝立國一年就能完成的,畢竟就算大勝的訊息傳到四海八荒,都還需要不止一年的時間呢。
禮部的事情是確定思想統一,孟朝國策究竟是什麼?這將影響後世三千年諸夏百姓的道德導向,樹立諸夏百姓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特質。
所以諸夏百姓與其他民族的顯著區別是什麼?
張瑞幾乎張口就來,宗族觀念與孝道傳承。
李密在給司馬炎的《陳情表》裡“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幾乎成了眾所周知的名言典句。
或許在後世看來,以孝治天下,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先王時期以賢者治天下,所以後世儒家執政大臣,總喜歡打出法先王的口號,以彪炳自己賢者的身份。
到了周朝,又以禮樂治天下,要求各等級成員,恪守君臣本分、秩序禮儀,敬天、孝祖、敬德、保民。
大秦更不用說,以法家治天下。暴秦酷法已經成了許多人對秦朝的刻板印象。
漢朝才開始提倡以孝治天下,而真正將以孝治天下刻到諸夏基因深處,影響數千年諸夏百姓道德導向的這個時間節點,還真就是張瑞所處的這個時代。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