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是民富國強,而非國富民強(第2/2頁)
章節報錯
黃河幾字形形中間這片區域是出了名的地勢平坦,水土肥沃。
如今地廣人稀,還是京畿腹地。
百姓們託著下巴稍微一尋思,驀然就發現這似乎是一塊天然的膏腴土地。
在這裡大規模開墾土地,賣糧往京師長安,似乎是一件利潤極為豐厚的生意。
雖然所有人都厭惡豪強、大族,可有時候也不得不承認,能推動一片區域開發的往往是這些獨立自主性極強的豪強。
他們就像是弱化版的封建領主,領導著一群樸實勤勞百姓,開墾荒田,砍伐樹木,建設一方。
上郡當初是李嚴匹馬收復的,為了開發這個荒無人煙的郡國,曾經官府頒佈的那道“百姓開墾荒田,連續播種三年,田地則為其有”的政令一直沒有荒廢。
於是便有大豪族瞅準了這個機會,專門僱傭百姓來這裡開荒墾田。豪族出耕牛、曲轅犁、出種子,百姓大規模耕種。
大規模耕種早在華陰縣,司馬朗就給所有人生動的上了一課。
如今上郡的便利條件還在華陰之上,平坦而又一望無際的原野,只要扶著牛向前一直走,一天再慢也能走近十里(四千一百米)。
一戶豪族,提供五十頭耕牛,一天就能開墾上數百畝良田。
從孟國立國到孟朝建立,連續為天下減免田稅兩年,這些豪族賺的是盆滿缽滿。
因為長安的人口連年增加,糧食需求也越來越大。後世為了解決京師糧食短缺的問題,每個朝代都要花費鉅額的財富以漕運來供應。
所以這些豪強在上郡生產的糧食完全不缺銷路。
這帶動著許多普通百姓也陸續搬遷到了上郡、朔方兩地。
對普通百姓而言,不論官府如何鼓勵手工業生產,最安心、最嚮往的生活,還是家中有數百畝良田,糧食豐收,倉廩充實。
而地勢平坦,地處京畿,地廣人稀的直隸北部郡縣完美滿足這些普通百姓的所有嚮往。
在北庭鎮撫使所部軍隊開始在長城外建設受降城軍鎮體系,作為進攻型要塞,邊疆前線遠離長城數百里時。孟朝百姓也果斷的掀起了直隸北部大開發熱潮。
這無疑是封建時代最美好的時刻之一,值此時,天下大亂已平,人口損失泰半。活下來的百姓,家家戶戶手中都有大量荒田,可以安心的投入生產。
若能夠俯視大地,就會發現中原大地此時各處皆是一處處整齊的田壟,碧綠的麥田。
雖然人口遠遠不及前朝腐敗的王朝末年。但新朝廷官府能掌控的資源,遠遠超過前朝無數。
所以現在是民富而國強,而不是國富民強。
在直隸百姓的帶動下,幷州百姓也開始向北部開墾雁門、定襄等往日裡胡虜流竄,經常有鮮卑抄掠的郡國。
這也是為什麼幷州只有二十九萬八千戶,田籍卻有三千二百萬六千畝的原因。
民富國強,絕不是虛言。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