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師則從長江出發,進攻吳郡。”

“如此四路進軍,使孫策首尾不能兼顧。”

張瑞放下作戰方案,孟朝進攻吳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從各個方向進兵。優勢要比魏、蜀聯軍進攻領土只剩一半的吳國還要大。

只要大軍主力能渡過長江,三月滅吳並不是妄想。

但問題則在於如何安穩的渡過長江。

張瑞看向高順,問道:“將水師一部分開赴向吳郡。廣陵的大軍主力能夠從容渡江?”

高順起身回道:“關於此點,吾等有所考慮。在作戰方案後方附錄中有備份,若水軍不能戰勝孫策水軍,我軍將改為陸戰決勝。”

張瑞低下頭向後翻了翻作戰方案,附錄的第一頁果然詳細標記了這一點。

若水戰失利,廣陵郡將徵調江都所有民用船隻,發揮中原財力雄厚的優勢,在漫長的數百里陣線上同時登陸。

由水軍纏住江東水軍,民船一口氣將大軍主力及十五日糧草運過南岸。

大軍主力在岸邊進攻江東水軍營寨,從根基上切斷江東水軍的退路,以陸上勝利,影響水軍勝負。

張瑞放下作戰方案,問道:“十五日能攻下江東水軍營寨?一旦攻擊不順,這數萬大軍補給不足,就陷入絕境了。”

高順繼續解釋道:“在附錄第九頁,亦有考慮這種情況。從歷陽進攻丹陽之大軍,渡江之後將立即向曲阿進軍。兩支大軍之間只間隔四縣,十五日時間足以雙方會合。”

張瑞沒有再問,如果這麼多因素都考慮到了,大軍還是戰敗於江東,那隻能說明朝廷的戰略決策有誤,非戰之罪。

雖說各種因素都可能導致一場戰爭勝負。但朝廷既然審視局勢,認定大軍絕對實力遠遠碾壓江東,從而發起平叛之戰。

那就不可能出現一系列偶然情況,先是水師無法戰勝江東,繼而大軍主力渡江後無法攻克江東水軍營寨,緊接著又發生兩軍會合失期的重大失誤。

如果發生這種事情,那也未免太過刻意。只能說孫策就是氣運之子,大魔導師附體。

戰爭本就是正合奇勝,有泰山壓頂的正面推進,也有一擊致命的軍事冒險。既然五軍都督府一群專業將官,環環相扣,考慮到面面俱到,還是決定選擇這種正奇結合的打法。

張瑞便未再具體插手指揮,只是對馬超說道:“孫策豪勇,不弱於卿,平定江東,務必慎重。”

馬超重重以拳捶胸,說道:“末將必不負陛下厚望。”

張瑞點了點頭,說道:“此戰讓羊承跟隨卿歷練一番。”

帝國雙壁之一的諸葛亮去了遼東,羊承也該上戰場表現一二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