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非壯麗無以重威(第1/2頁)
章節報錯
登陸冀州的部隊張瑞找齊,接下來便是要為其配備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
張瑞還不至於黑心到讓這些人去冀州送死,不為其提供補給。
漢末的航海技術十分發達,東吳無數次派艦隊前往遼東,更發現了鼎鼎有名的夷州。所以依靠艦隊為冀州軍隊提供補給並不是什麼難事。
應該說,自古以來諸夏的造船、航海技術都十分發達。只要官府肯投入重資,巧奪天工的匠人們能夠輕鬆為帝國打造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甚至可以遠出大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抵達中東聖城。
只是絕大部分時間,中原王朝沒有興趣向海上去拓張,一群蠻夷,為帝國提供不了多少財富。
此次滅袁紹之戰,張瑞打算初步檢視一下當今的航海技術發展到了什麼地步。
這只是初步嘗試,艦隊會沿著陸地航行,哪怕遭遇不測,距離岸邊幾百米,一群水手也能游到岸上。
之所以張瑞只關注航海技術,而不太在意造船技術。
是因為此前張府便曾大力資助過造船技術、鋼鐵冶煉技術、火藥技術、水玉(玻璃)技術等。
與火藥技術的舉步維艱不同,造船技術突飛猛進。
技術的突飛猛進一般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需求,一個是研發。
在關西,商人們迫切需要更先進、更可靠的船隻以運送貨物。
長安有八水環繞,水運發達。又有涇水流經涼州,渭水貫穿司隸,丹水連線襄陽,還有黃河、汾水連線幷州、河東。
這麼發達的水道,為商人們行商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很早之前,商人們就發現了水運要比使用畜力、人力更加便利實惠。
給太華山下織工運送乳酪,為長安運輸煤礦,這些商人都走的關中水運。
有經濟需求,便有強大的動力推動造船技術發展。
另一方面,荀彧將大量張府財富投入到了造船技術研發當中。科學院受此贊助,一代代推陳出新。關西的造船術已經在徐州戰艦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發展。
對當今的技術不要有誤解,以為南方的造船技術要比北方發達。
經濟中心位於北方,確切說,位於這個時代的天府之國,關中。必然導致最先進的技術出現在北方。
所以關中雖然是北方,但造船技術卻遠遠先進於長江以南。
不過這方面只侷限於排水量四千石以下的小船,四千石摺合五十二噸。
這個數字與後世動輒排水量幾十萬噸、百萬噸的巨輪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就像軍艦前的一條小舢板。大象腳邊的一隻哈士奇。
一切都講究以大為美的諸夏,研發這種小船也是迫不得已。
北方的水利畢竟不比南方,船隻太大,吃水太深,有些航道便無法經過。
歸根到底,一切的技術都要服務於現實,服務於本國實情。
隨著關東被逐漸平定,束縛關中造船技術的瓶頸終於被打通。
朝廷掌控了廣袤的沿海地帶,造船廠可以設定在沿海港口,科學院教習、匠人終於可以設計建造更大、更強、更堅固的船隻。
諸夏與法蘭西簡直是兩個極端。法蘭西喜歡小巧精緻,大街上全是兩廂車,甚至核潛艇、核動力航母都是袖珍版。
而諸夏則幾乎所有的東西都以大為美,買車能買b級不買a級,能買三廂不買兩廂。就連手機都要挑個大屏plus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