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朝代對朝貢貿易持何態度,張瑞並不知曉。

但對孟朝而言,如今的朝貢體系非常適合當前國情,也符合大部分豪族的利益。

工商業的發展,工業生產力水平提升之後,就迫切需要開啟大量的貿易市場。大量工業製成品總需要找到一個傾銷地。

張瑞一直主張抑制兼併,引導豪族投資手工業生產。

這一點在關西發展的非常順利,但這有個極為重要的前提條件。

關西人口規模小,工業水平強悍。而關東人口眾多,農業水平初級,整體富庶卻虛弱。

所以關西的大量手工業產品傾銷到了關東,收割大量關東財富,然後反哺關西工商業。

鉅額財富的收益,讓無數豪族見到了有利可圖,所以才暫時壓制了土地兼併之心,將財富投到工業生產當中。

可是隨著山河一統,這種便利條件在快速消逝。

理論上關稅取消、交通安全、貿易便利等都有利於關西豪族進一步掌控關東市場,是一件利好之事。

可是山河一統之後,關東也要成為孟朝的一部分。關東百姓也想過跟關西百姓一樣的生活,不可能再流失大量財富來供養關西。

天下一統,律法相同。很快關東的手工業也會迅速發展起來。

朝廷無法,也不可能制止關東發展工商業,讓一群關東豪強繼續在關東大肆兼併,導致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大量資本生產出過剩的工業品,市場卻已飽和,無法售出,工商業就會陷入桎梏。到時候這些豪族們就會驀然發現,搞手工業可能還不如兼併土地獲利更大。將會想方設法的鑽制度漏洞,巧立名目兼併土地。

所以古人常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就這個問題,彷彿像是一個死迴圈一樣,考驗著張瑞的治國能力。

將來的事情太遙遠,很難想到完美解決方案。

但眼下透過朝貢,將大量高價值的手工業產品賣給藩臣,是緩解問題的手段之一。

張瑞不由想起了後世的展博會,為這些朝貢使團與諸夏豪族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只要雙方別賣什麼違禁品,讓藩臣賣點特產,賺點利益也無所謂。

畢竟一項買賣要想長久,必然要買賣雙方都覺得有利可圖才行。

若幻想著一味的收割藩臣財富,別人也不是傻子,很快就會對此興致缺缺。

想到這裡,張瑞覺得可以實踐一下,說道:“朕以為朝廷對宗藩貿易並不重視。且我孟朝國情終究有別於先代,不可事事因循舊例。”

“朕決議在長安城中起一座會館,專供豪族與藩臣貢使進行貿易。令各方皆能展示所售之物,從容選擇,公平貿易。”

鴻臚寺官員眾多,管理一座會館並沒有什麼成本,陳凡便問說道:“請陛下為會館賜名。”

“甘露館,願其能成為天下之甘露。”

想到展覽會,張瑞前世也去過不少次,當然絕不是為了去看車展上大腿暴露的小姐姐。這種事,張瑞也就偶爾去個二三十次而已。

令張瑞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絲綢博覽會,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絲綢,蜀繡、蘇繡等各種絲織品琳琅滿目。

若是甘露館中也擺滿了各地的絲綢、瓷器、茶葉,暢銷到藩國海外,能為中原收割回多少財富啊?

要知道封建體制下,最有錢的就是這些朝貢的國王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