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開發江南與江南船宮(第2/2頁)
章節報錯
“船宮某建議設在廣陵郡江都縣。”
裴輯問道:“這兩處有何特殊?竟得布政使如此青睞,大力推薦?”
陳群解釋道:“徐州新附,裴中郎對徐州情況或許不曾瞭解。東海郡朐縣自先秦以來便是徐州重要通商口岸。朐縣境內更有徐州最大之豪商糜氏。”
說到糜氏,裴輯有了印象問道:“可是張掖太守糜芳出身家族?”
陳群點頭,說道:“正是。糜氏當初以船隊販鹽運糧於幷州、徐州之間,船隊便是自朐縣出發。此地北方有二十餘里長的連島作天然屏障,南以雲臺山為依託,更有五里餘之海峽,可以駐兵把守。無論水紋、氣候皆非常優渥,終年不凍,是水軍基地、商路貿易之極佳選擇。”
聽完陳群所言,裴輯點頭,說道:“工部會聯合科學院派遣技術官吏、博學教習過去實地勘察,若地利明顯,此處將是水軍基地首選。”
水軍基地主要由工部建設,但船宮這種技術工程顯然要由科學院負責。
裴琚便問道:“江都有何特殊之處?”
“江都造船業自漢室以來便無比發達。文帝時吳王劉濞開山鑄錢,吳國之富甚至超過朝廷。長江以南蠻荒落後,長江以北卻盡得吳國精華。”
“江都便在長江北岸,為吳國造船技術最發達之所,亦為吳國最繁盛之地。當年吳王曾於此地建廣陵船宮,設官監製造船。吳國雖滅,但造船匠人卻得以保留。”
“即便到如今,徐州亦受此恩惠,徐州船隻多出自江都。”
張瑞興致勃勃,江都這個地方,在長江北岸邊上。隋煬帝楊廣就一直留戀江都繁華。三次承龍舟南下江都。
直到唐朝之後這裡更名為揚州,是唐朝後期的造船、紡織、制白瓷業中心,煙花三月下揚州成為永遠流傳的千古名句。
對這個長江三角州地區的經濟明珠,張瑞當然十分欣賞。
這裡水陸兩路交通便利,造船業、絲織業、制瓷業都具有非常便利的發展條件。
張瑞對裴琚說道:“船宮無需考察他處,便設在江都。孤會任命一位最精幹之江都縣令,配合科學院在江都建造船宮。望科學院諸卿,莫要辜負孤之厚望,早日研發出堅固、平穩、先進之鉅艦。”
鉅艦大炮是每個男人的浪漫。在這個時代,東吳就能造出高達五層的大船,可容納三千多人,馬八十餘匹,這無疑證明了當今造船業的發達。
張瑞給科學院投入了重資,又為其配有大量數算博士,能工巧匠,無論如何也不能落後於孫權吧?
在鐵甲艦之前,造船技術發展還是十分迅速的,所需只是一個靈光乍現的靈感,與堅持不懈的資金投入。
隨著衣冠南渡,南朝期間江南等地就已經可以建造千噸級別的大船,相當於七萬石。
南齊大科學家祖沖之,又建造了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這就是裝有漿輪的船舶,也稱之為“車船”。其原理不是利用自然風力航行,而是利用人力以腳踏車輪的方式推動船舶前進。為後來船舶的動力改進方面擴寬了視野,提供了新的思路。
若是科學院也順利研發出千噸級別的大船,一次運糧七萬石。張瑞覺得自己關於南洋的許多想法就能嘗試實踐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