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聖人形象的形成(第2/2頁)
章節報錯
許褚作為地方豪強,對陳王劉寵有所瞭解,說道:“陳王寵有勇,善弩射。”
張瑞莞爾一笑,這還真是充滿武將特色的回答,便說道:“不談勇武,陳王名聲如何?”
作為陳王劉寵的近鄰,許褚對陳王的印象才能最接近陳王的真實形象。
這也是當今社會的侷限性,統治者無法直接觀察地方,只能透過物議情報,來了解一個地方。
許褚這才發覺自己回答顯得有些憨,丞相又不需要以武力爭雄,怎麼會像自己一樣專注於武力對比?
便立即答道:“陳王以勇聞名,除勇力之外亦曾如丞相一般開倉放糧,救濟斯民。”
想了想,許褚補充道:“然仁義之名,遠不如丞相被譽為當世聖人。”
“當世聖人?”張瑞問道:“何人之言?”
“某之州人三君之一陳紀,月旦評許邵等海內名士,皆曾言丞相承天之命,一掃宇內,救濟斯民,秉統天機,思齊先代,殊異賢者,為當世聖人也。”
張瑞淡淡一笑,這些清流名士,真是將清談演繹到了極致,抓住一切機遇刷名望。
不過這種情況,對張瑞未嘗不是一樁好事。
張瑞儒家第三位聖人的地位,總要有人提出來。這方面張瑞不可能自己去宣揚,想要廣為人知,就必然要由這些名士之嘴說出。
許邵的月旦評能夠評議當今天下士人,但說他能夠評價一人為聖人,並被引進儒家典籍,與周文王、孔子並列。那實在是太高估他了。
所以豫州計程車人聯袂而動,一起提出張瑞為當世聖人的說法,然後依靠眾口鑠金將此變為統一。這是藉著張瑞的威名,在給自己狠刷聲望。
將來世人討論到張瑞的聖人之位,就會談到首提這種說法的名士,陳紀、許邵。
百姓、士子、豪強們不信官府公告,但對這些名士的話語卻盡皆奉為圭臬。
便比如眼前的豪強許褚,他並不知道海內名士們為什麼尊崇張瑞為當世聖人,甚至連張瑞赫赫有名的四句真言也沒怎麼理解。
但這不妨礙,他覺得名士們說的對,陳王劉寵就是聲名不如丞相的當世聖人。即使他對張瑞文治方面的名聲兩眼一抹黑。
眾口鑠金,隨著名士們提出這種觀點,普通百姓會迅速接受,並強化其概念。
三五百姓坐在一起,幾杯黃酒下肚,立即就會開始討論天下大勢,上到諸夏千古,下到群雄逐鹿,乃至各方豪傑。哪怕平日裡最沉悶得悶葫蘆,也會滔滔不絕,發表一下自己對政治軍事的看法。諸夏苗裔,五千年了,這個習俗從來未改。
談到張瑞,會立即有人高聲論斷,張瑞這個人英雄了得,是當世聖人!
至於為什麼是當世聖人,百姓們說不出個所以然,但依舊能十分自豪的說,名士xx,xx,也是這麼認為的。
其他人想反駁,就要拿出同等的論據,哪位名士曾經大罵張瑞,將其扁的一文不值。
反正儒家清流們大概是沒這個勇氣跳出來大罵張瑞禽獸不如的。
而其他諸子百家,在張瑞廢黜儒術,鼓勵百家爭鳴的背景下,都受益良多,更不會跳出來罵張瑞。
因此張瑞當世聖人的形象正在儒家名士清流的推動下,迅速被世人所接受。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