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三晉工商傳統(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種稅收源源不斷的場景,張瑞略一設想便心情愉悅。
穩定且盈餘的稅收是一個政權強盛的最根本保證。
後世出名的話語“沒錢一切都是白談”,誠可謂人間真理。
只要府庫滿倉,軍隊戰敗,可以重新招募精銳。貪汙腐敗,可以派能臣整頓。強敵壓境可以選派賢臣抵禦。諸夏最不缺的便是人才,只要能以充盈的物資支援,會湧現無數李牧、岳飛這種國之干城。
所以在民部稅政司府衙前,立有一塊巨大的石碑,碑上刻有張瑞親筆(蔡琰代筆)寫下的題詞“稅乃天下之根本”。
此外資源產地與工業產品傾銷地往往都使一個地方兩個名字的真實悲劇。
互市一旦將胡虜地區變為羈縻州,那麼廣袤的草原都將稱為諸夏工業製成品的傾銷地。
河東、太原即古代晉國所在之地,因礦產豐富、位置便利,早在春秋之時,便有將盈餘工業製成品銷往他國的傳統。
《國語·晉語四》詳細記載了晉國的工商政策,總結為:“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此時的商業貿易被描述為“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贊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以至晉南絳邑富商“其財足以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河東平陽豪商在春秋時富甲天下,在如今亦然。
在後世更是衍化成大名鼎鼎的晉商。
晉商產生的背景與當下極為類似,皆是因為礦產資源豐富,手工業和加工製造業已初具規模,而且官府在北疆開啟互市。
但如今徵西將軍府治下工商業發展,有一項便利遠超後世。
那就是以稅制改革,徹底碾碎了所有豪族“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頑固思想。
晉商真是因為這一頑固思想而限制了發展。
在徵西將軍府治下便沒有這方面的可能。
因為佔地越多,繳納的稅也就越多。佔地數千畝而不耕種,每年光是繳納賦稅便足以令豪族們心疼不已。
所以徵西將軍府治下的豪族如今更傾向的置業方式是開辦手工作坊以及承包政府工程。
大量手工作坊的興起,無疑急需更廣闊的傾銷市場。
長安的繁華,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為其被山帶河、府控關中的重要交通樞紐地位,契合了眾多商人的實際需求。
馳道、水運的開闢,使大量物資可快速而又便利的從太原、河東直接送抵長安,在長安傾銷往關中、涼州、荊州與益州。
這些地方都是如今相對比較和平,可以作為傾銷市場的區域。
而廣袤的平原一旦成為羈縻州,其龐大的市場,無疑將會進一步促進張瑞治下手工業的興盛與繁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