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徐晃所談,劉備的志向似乎與其行為極為不符。

志安天下,卻連眼前青州黃巾賊都不思平定。

關羽卻毫不動搖,大義凜然的說道:“吾主雖只佔一縣之地,然從未敢忘憂。於高唐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於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揀擇,於是眾多歸焉。”

“以堅韌之心,匯聚仁人義士,內積底蘊,外平寇亂,積跬步以行千里,則終有一日將安定天下。”

徐晃的言談充滿了徵西將軍府的特色,重實務,虛清談,將一切的宏圖偉業都拆分成一段一段的目標,去逐一實現。

因為有這種務實風格,所以徵西將軍府陸續湊齊了從七月到來年六月流民每月生存所需的糧草,實現了安置百萬災民的宏偉壯舉。

而關羽所談則重大義,義之所至,一往無前,縱有坎坷,亦終能成就偉業。

作為穿越者,張瑞信服關羽所言。因為歷史上,蜀漢集團正是在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下,最終三分天下。

不過,沒有張瑞外掛的視角,眾文武卻對關羽之言並無多少認可。

一旁端坐的徵西將軍府長史裴潛張口發言,說道:“聞雲長之言,可知貴主,政無規劃,軍無詳略。非霸王之才,乃欲以西伯(周文王)自處,其敗無日矣。”

張瑞側目,這些頂級文臣的心思,都已經通透到智多近妖的程度了。

前後數言,大概瞭解了一下高唐縣軍政詳情及外部形勢後,立即就能下斷言,而且推斷的精準無誤,著實令人敬嘆。

說劉備政無規劃,軍無詳略,是沒有冤枉他的。從高唐縣令開始,歷平原相,至徐州牧,劉備一直沒有什麼詳細的軍政規劃。

尤其在陶謙將徐州禪讓給劉備以後,長達一年的時間內,劉備既未嚴明律法,亦未徵召能臣猛將,屯田強軍之類更聞所未聞,一年間沒做任何值得史書記載的事情。

曹魏有屯田,有求賢令,有奉天子以令諸侯。孫吳有保江東,有將軍部曲私兵制度。皆有具體勢力特色,能積蓄實力。只有蜀漢在遇到諸葛亮以前除了一句空洞的匡扶漢室以外,毫無規劃。

因而在高唐,堂堂昭烈皇帝竟敗於一群拖家帶口的黃巾軍。

在徐州,有頂級謀士陳群輔助,手握數萬丹陽兵,卻依舊被呂布輕易便奪得經營了一年的基業。

然而關羽對裴潛的斷言,卻並不信服,高傲不已,說道:“有某及張翼德在高唐,摧鋒陷陣,無人能擋,縱百萬之眾,亦不值一提,吾主豈會輕易敗於一群賊寇?”

裴潛不屑反駁。

張瑞好奇的問道:“裴長史以為高唐縣令才略如何?”

裴潛恭敬答道:“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之主。”

裴潛的評價不可謂不高。劉備現如今只是一名縣令,裴潛說他能成為一方之主,就是將其與張瑞比肩。

要知道張瑞如今亦只是雄踞關中一方而已。

如果現在有人對劉備說,劉縣令將可與徵西將軍對壘沙場,劉備自己都不敢相信。

徵西將軍府麾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雄師勁旅接近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