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論鄉音、鄉黨還是鄉情,都只是一份牽掛。
真正能牽動關羽的還是其祖宗墳塋,家族祭祀。
張瑞看過關羽的卷宗資料,其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公,衝穆好道,常以《易經》、《春秋》訓子。
而其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
關毅字道遠,可見其父對關毅之厚望。
“文王望道而未見,是真見矣”,道之一字,蘊含了《易經》、《春秋》裡太多的儒家之道。
漢代以儒治天下,首重孝道,關毅也不復關審所望,孝道至遠。
若是其家族顯赫,以關毅性至孝的評價,足以被郡裡舉為孝廉。
但關羽家族乃是寒門庶族,顯然無緣河東郡孝廉名額。
為此,張瑞對關羽說道:“孤曾聞雲長尊祖父石磐公衝穆好道,常以《易經》、《春秋》為家訓,令尊性至孝。由此推斷,想必雲長亦為孝悌之人,必通曉《春秋》大義。”
關羽以手撫須,驕矜的輕微頷首,說道:“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春秋三傳分別為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三傳側重點略有區別。《穀梁》、《公羊》兩傳側重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左傳》則側重歷史細節的補充。
張瑞笑著回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雲長既通曉史籍,又性孝悌,孤為河東之長,不可使雲長之才埋沒,便舉雲長為孝廉,以嘉關氏三代孝悌。”
漢代官場腐朽,察舉制敗壞,經常會出現舉孝廉,父分居,舉秀才,不識字的惡劣情況。
張瑞便淡淡的望向關羽。關審性至孝,教育出的子嗣關羽,熟讀《春秋》,究竟會作何反應?
被官府舉為孝廉後,是否能拋棄父母、先祖墳塋,愧對孝廉之名,追隨劉備奔波萬里。
被孟侯平靜如水的目光注視著,關羽撫須的動作緩緩停下,正視孟侯審視的目光。
孟侯說的很清楚,舉孝廉乃是因為關氏三代孝悌,家風高潔。
關羽即便不為自己,也要為祖父與父親考慮。
一旦婉拒孝廉,就等於作為子孫者,親口否定了尊者大人的德行與品節。
為人子者,若行此舉動,真可謂是欺師滅祖、數典忘祖。
關羽熟讀《春秋》,《春秋》的基本原則與態度便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尊尊親親,尊重尊貴的人,親近血脈相近的人。
其孝與義,皆註定關羽無法拒絕孟侯舉孝廉的任命,立即起身,拱手說的:“羽拜謝君侯推舉。”
舉孝廉只是一個出身,就像後世的舉人、進士,距離擔任官職還有一段距離。
但在這個時代,一旦接受舉薦,舉主長官便與被舉薦之人形成了門生故吏關係。
便如曹操舉薦魏種,當時曹操攻徐州,兗州皆反,以投呂布。曹操信誓旦旦的斷言,唯有魏種不會背叛我。
在其邏輯之下,這種門生故吏關係,除了董卓那種毫無底線的惡徒,很少有人會背離。
而關羽此時亦已斷定,孟侯有意徵辟自己。
孟侯所引詩句,乃是勸說自己莫要漂流異鄉。舉自己為孝廉,則是為徵辟鋪墊基礎。
若是尋常人,斷然難拒孟侯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