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掃清鮮卑通幽並之路(第2/2頁)
章節報錯
徵西將軍府固然兵精將猛,但也不敢說就一定能碾壓袁紹、曹操。
在雙方大軍對壘,僵持不下之時。若公孫瓚、陶謙能從後方發起攻勢,將瞬間改變戰場局勢,助徵西將軍府鎖定勝勢。
本來就是要與袁紹、曹操對決,能拉攏到夾擊對方的勢力,張瑞當然不會在意這兩位盟友較弱,因為有所助力,便比孤軍迎戰袁紹、曹操等當世人傑要更具有優勢。
王朗順利達成使命,在長安待了三日,增加了一番交情便告辭離去。
而透過這次會晤,張瑞則正式確定了一位盟友,徐州刺史陶謙。
公孫瓚作為堂堂薊侯,其態度、立場不是張瑞、陶謙能代為決定的。
即便猜到其多半會參與會盟,還是需要張瑞遣使,前往正式拜訪。
如今張瑞欲聯絡公孫瓚大為便捷,張遼帶兵肅清了雁門郡境內的數個烏桓部落,斬首數以千計。
倖存的烏桓與鮮卑族人並未選擇在雁門郡、漢軍的城池近前與幷州軍決戰,選擇了暫避鋒芒,向雁門以北遷移。
雁門之戰之所以如此順利,除了幷州大軍兵精將猛,超過東漢邊軍以外,最大的原因在於張瑞的統治核心在太原,而漢朝的統治核心在司隸。
肅清雁門之戰,無論是出兵還是運糧,作為割據諸侯的張瑞都遠比漢室要便利。
因為攻擊路線不足百里,張遼的大軍每次進軍都能朝發夕至,在雁門郡境內的胡虜部落完全來不及反應。
一方甲具精良、訓練有素還有攻其不備的優勢,一方兵民不分,盔甲短缺,還要倉促應戰。
以張遼之才,統帥兩萬大軍肅清雁門胡虜,過程便如秋風掃落葉。
畢竟這位猛將,歷史上在白狼山之戰中一戰便陣斬了烏桓單于蹋頓,俘獲二十餘萬。
如今就在其家鄉作戰,還只是驅離幾個彼此糾紛不斷的普通胡族部落,張遼戰績沒有任何值得書寫的。
當初兵部功曹遞交給張瑞的功勳冊上對雁門之戰的記錄只有寥寥數言:“討逆中郎將張遼,領精兵萬餘,擊雁門胡虜,破之。烏桓、鮮卑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雁門由是山河錦繡。”
至於作戰過程,所用計謀,隻字未提。
大概兵部官員的想法是,就這?就這?乏善可陳,不值一提!
在掃清了雁門境內的胡族部落後,幷州就打通了前往幽州的道路。
因為歷史上漢末胡虜流竄的原因,導致很少有人會將幷州、幽州聯絡到一處,似乎兩州之間是一條天塹、鴻溝,難以交流往來。
其實事實遠非如此,幷州的雁門與幽州的代郡就緊密相連。水流充沛的治水,便流經兩郡,所謂一衣帶水,無外如是。
這兩個郡國的聯絡對諸夏而言較少,對胡虜,尤其鮮卑卻極為密切。
佔據幽州代郡、上谷等地的中部鮮卑大人軻比能就經常進攻佔據云中、雁門一帶的西部鮮卑大人步度根。
雁門、代郡皆為鮮卑所佔據,所以才形成了幷州、幽州被隔離的印象。
如今張瑞掃清了雁門鮮卑,欲聯絡幽州公孫瓚,只要派使節從雁門出發,便可直抵幽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