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掃清鮮卑通幽並之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朗作為使節,其言語必然有所考究。
既然以晉文公受推侯伯為比喻,就說明陶謙聯絡的四方諸侯絕不止張瑞一人。
張瑞好奇的問道:“志安天下,恐非孤與陶使君區區二人之力便可成事。陶使君還聯絡有何人?”
王朗答道:“薊侯亦有匡扶天下之志。”
公孫瓚?
張瑞頷首,歷史上公孫瓚與陶謙的確是盟友。
在袁紹、袁術爭雄天下的早期,公孫瓚、陶謙、孫堅都支援袁術。
而曹操、劉表則與袁紹抱團。
前期的形勢為袁術一方勢力強盛,兵多將廣,物阜民豐。但總是打敗仗,有公孫瓚敗於界橋,有袁術敗於匡亭,更有陶謙在徐州一敗再敗,但總的而言還是憑藉實力強盛,跟曹操等人對峙了多年,壓制的曹操極為難受。
直到袁術稱帝之前,曹操所能掌控的郡國亦只有兗州與豫州的各一部分郡國。剩下的部分則在袁紹與袁術手裡。
袁術的驟然稱帝,導致其部下的丹陽太守吳景、豫章太守孫賁、騎都尉孫策等孫氏將領驟然叛亂,割據江東。盟友呂布倒戈,在徐州虎視眈眈。
又趕上了淮南大旱,這才使袁術一方逐漸落敗。
而作為對手的袁紹、曹操、劉表等人,雖然勢力稍弱。但奈何袁紹之攻,狀若鬼神。曹操文韜武略,縱橫中原。就完全憑藉軍事能力,強行逆天翻盤,最終佔據了黃河兩岸。
如果張瑞同意與陶謙結盟,就會導致局勢變成幷州、幽州、徐州從三面合圍中間的冀州與兗州。
冀州袁紹、兗州曹操形勢會比歷史上還要被動。
至於是否與陶謙結盟,張瑞幾乎不用思考,必然同意。
總不能與袁紹、曹操結盟吧?那簡直是養虎為患。
聯弱制強、遠交近攻乃是外交正道。
雖說公孫瓚與陶謙在征戰方面難望袁紹、曹操項背。但三方畢竟是佔據了合圍之勢。彼此為對方牽制是毫無問題的。
袁紹北上與公孫瓚交戰,張瑞就派兵從南方襲擾鄴城。曹操敢到徐州屠殺,張瑞就敢派兵渡過黃河,去偷襲兗州。
總之讓對方不能全力進攻一個方向。
心中定下方略,張瑞便起身鄭重的說道:“且答覆陶使君,孤願受盟約,與徐州共進退。”
這次的結盟並未像討伐董卓一樣大肆張揚,歃血盟誓。
因為雖然雙方嘴上說著“敬服王命,以綏四國”,其實所有人都知道,這就是諸侯為了利益,為了擴張而達成的軍事同盟。
雙方高層知曉便已足夠,沒必要聲張至天下皆知。
潛在的威脅,才更具威脅力。
曹操永遠不能確定其進攻陶謙時,張瑞會不會背後偷襲,這種如芒在背的感覺,能極大影響曹操的軍事部署。
當然張瑞也不是急公好義,結盟只為了相助陶謙、公孫瓚。
事實上張瑞與袁紹、曹操等人勢必會有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