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設散官以聚財(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於糜芳的功勞,不論其他人如何看待,張瑞是高度認同的。
並非一定要斬將奪旗、攻城掠地才能叫做功勞。
文臣的撫境安民、充實倉廩,亦同樣於國有功。
糜芳並未曾勸率墾殖,但其更加直率,直接向倉廩中捐獻物資,將充實倉廩的功績直接轉換為字面意思。
捐官在全世界各地,歷朝歷代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從“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開始,經歷四百年大漢,制度逐漸成型,此時民、吏“得入粟補官,郎至六百石”,名曰株送徒,是為補郎。
此後歷經唐、宋、元、明等朝,皆有納捐為官者,與科考制度形成互補。
但是這些朝代的捐官與漢靈帝的賣官鬻爵有極大不同。
捐官財政進入國庫,而賣官鬻爵所收錢財皆進入了漢靈帝的私庫。
而且捐官有常捐與大捐之分。
常捐只捐出身與虛銜,大捐則賣知府以下的官。漢靈帝則直接瘋狂,連最頂級的三公九卿都公開拍賣。
講道理,張瑞覺得有人捐贈大筆錢糧,官府獎賞一個榮譽虛銜之類,並不是什麼不能接受的事情。
甚至都兩千年以後了,英國貸款換爵位的醜聞依舊鬧得沸沸揚揚。
只要不像大清一樣直接授予知府一級的高官,並不會導致腐敗猖獗。
張瑞如今治下還未設定散官,所以制度依舊略同於大漢。
皇帝授與納捐者郎官,張瑞則授予從事。其地位大抵相似,皆是隨侍在主君身邊。
在這亂世當中,有一項能充實府庫、增強實力的政策,張瑞自然不會錯過。
從糜芳升任從事開始,徵西將軍府就已經開始策劃設定散官一事,以期吸收民間財富。
在這方面,徵西將軍府實在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徵西將軍府並不歧視工商,導致工商業發達,民間從天下收割了大量財富。
人的需求層次總是層層遞進,在積累了大量財富後,豪商們自然開始追求尊重、地位與自我實現等。
這是人性,古今中外,任何居住於社會當中的人類都無法避免這些。
設立文武散官,能極大的切合百姓需求,同時為官府增加財政收入。
能有這種效果,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張瑞自進入漢末以來,便一路紮紮實實的推進位制度進步,才積累出如今滾雪球一樣的巨大優勢。
在散官制度形成以前,糜芳應該就是徵西將軍府最後一位因納捐而出任從事的官員了。
張瑞領眾人回到府中後,便坐回床榻,望向糜芳問道:“如今徐州情況如何?”
糜芳答道:“徐州如今海清河晏,五穀豐登。陶使君選賢任能、勵兵秣馬,欲天戈直指,以澄清天下。”
“今歲天下群雄討董,徐州亦有參與,陶使君及東海國相劉馗、彭城國相汲廉、沛相袁忠等徐州守相共舉大軍兩萬前往酸棗會盟。卻折戟于飛將呂布,折損數千將士,已於六月返還徐州。”
“天下群雄折戟,卻唯有君侯連戰連捷,克取關中、弘農,西困董卓於函谷關,天下無不膺服,徐州亦廣傳君侯之威名。”
陶謙的軍事能力一直是塊短板,有此戰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或許能促使其更注重武將,選拔幾位良將,而不是一直用曹豹、笮融一類廢物統率天下有名的丹陽兵。
徐州的政務,張瑞不方便插手,只稍談即過,關於糜芳的事情,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