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第2/2頁)
章節報錯
司馬芝面露矜持的笑意,從容展開冊文,朗聲讀道:“如今府庫中共有黃金一萬三千鎰,白銀兩萬三千鎰,錢四億八千萬,谷一千四百萬石,絹、錦、絲、綾等合計兩百餘萬匹。”
這數字的確值得司馬芝自矜。
與這數字對比最鮮明的是蜀漢滅國時的府庫。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府藏有米四十餘萬石、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人口不足百萬的蜀漢,卻供養了十萬大軍,四萬官吏。這導致蜀國國庫極度空虛,四十萬石糧食即便不做任何軍事行動,也不足以支撐十萬大軍消耗兩月。
這種情況下,蜀漢連基本的防禦調動都做不到,滅國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而擁有戶籍五十二萬,人口二百三十萬,兵二十三萬的東吳,資料便比較正常,米穀二百八十萬石。
如今徵西將軍府庫中有谷一千四百萬石是剛秋收完成的鼎盛時期,供養百萬災民,分發官員、工匠俸祿一年需要一千多萬石糧食。待到明年,府庫庫存亦是隻有幾百萬石。
真正能存下糧食,還需要等到明年秋收過後。而且需要明年風調雨順,再遇到一個災年,還是存不下多少糧草。若是不幸遇到洪水或者蝗災,農田徹底絕產,存糧非但不會增加,反而可能見底。
所以說,在脆弱的小農經濟時代,廣積糧、緩稱王是個連貫性的長期戰略。持之以恆的積累,才能物資滿倉,最終厚積薄發。
在弄清府庫之後,張瑞笑著問道:“如今境內戶籍、軍隊人數詳情如何?”
司馬芝答道:“如今治下百姓共計四十七萬五千戶,兩百一十三萬六千餘人。此外還有七十餘萬百姓未曾安置。”
七十萬百姓,按一戶五口計算,是十四萬戶。
那麼在明年秋收之前,治下百姓約為六十萬戶,二百八十萬人。
在談完戶籍後,徵西將軍府司馬賈詡說道:“如今軍籍人數七萬三千人,全軍共九萬三千人。”
“九萬三千人?”
賈詡解釋道:“其中有雁門、西河、弘農等郡郡兵,亦有護匈奴中郎將所部大軍及騎都尉沮授所部冀州騎兵三千人、幽州突騎三千人。”
張瑞點了點頭,說道:“幽州突騎盡錄軍籍,各郡郡兵擇其精銳充軍,老弱給錢財,遣散郡縣。護匈奴中郎將如今何在?”
張瑞決定跟這位護匈奴中郎將王柔詳談一番。
畢竟南匈奴主力都被自己覆滅了,護匈奴中郎將的境遇就稍顯尷尬。
這時候王柔大軍依然屯留在西河境內,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賈詡回道:“護匈奴中郎將王公領兵監護匈奴於雲中郡,聽其號令之匈奴有萬餘人。”
張瑞訝然,這位護匈奴中郎將還真是足夠忠誠。
哪怕匈奴只剩下左賢王去卑等部寥寥數萬人,被張瑞趕到了雲中郡,王柔還是恪盡職守。
“遣使與王公,請其往長安一敘。”
“如今雲中郡形勢如何?”張瑞問道。
賈詡笑著回道:“舉郡鼎沸,亂成一團。匈奴與鮮卑互相征伐。幽州代郡鮮卑大人軻比能有雄才大略,亦趁機攻伐雲中鮮卑部落。烏桓見縫插針,在其中搶奪奴隸以換鹽引。我諸夏可坐觀其血流成河,勢力衰弱,最後派遣大軍橫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