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過萬的縣,主官被稱為縣令。

二十餘萬戶,則需要二十多名縣令治理。

二十個縣的大郡,如今張瑞麾下亦只有河東一郡有此規模。

但人口過百萬的郡國則一個也沒有。

這次旱災雖說為徵西將軍府平添許多壓力,但也等於為徵西將軍府擴地一郡,豐實了一份底蘊。

如今實力與與徵西將軍府相當者,只有徐州刺史陶謙、荊州刺史劉表、益州牧劉焉、冀州牧韓馥。

但只看幾人的官職,便知道其中陶謙、劉表的統治並不安穩。只是刺史,並不能完全管控全州。

這也是荊州有張羨叛亂、徐州有臧霸割據一方的原因。

穿越在群雄爭霸開始之前,實在是為張瑞積累了太大的優勢。

正因為有這優勢,張瑞才能立下宏願,一統山河,早日結束戰亂,避免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中的匈奴已被張瑞覆滅,剩下的羌人、氐人皆在關中。

關中也是張瑞治下的重中之重,有河東、河內、太原以供養災民,關中地區的稅收便關乎接下來一年的實力擴張。

所有人都關切的想知道關中稅賦如何。

司馬芝介紹道:“關中乃天府之國,雖遭旱災,然仍有鄭國渠可以為用。覆蓋之田共一百六十七萬畝,畝收近七石。官府十稅其三,得糧三百五十萬石。”

張瑞興奮不已,讚歎道:“鄭國渠誠乃偉業之基也。三百五十萬石糧食,足我十萬大軍、四萬戰馬,人吃馬嚼整整一年。”

當然,這一整年是張瑞沒有算民夫的消耗。算上民夫轉運千里,三百萬石糧食大概只足夠用半年。

但如今徵西將軍府所面臨的戰事亦沒有地方需要動用十萬大軍,更無須轉運千里。

只要自己穩紮穩打,不四面開戰,這三百萬石糧食完全足夠接下來一年大軍的開銷。甚至還能稍有結餘。

在談完田稅之後,司馬芝轉而談起商稅,說道:“河東、太原、京兆尹皆以工商繁華而出名。兩稅法雖頒佈只有月餘,但亦已見成效,共計收稅一億兩千萬錢。”

張瑞對這個概念沒什麼印象。

長期以來,官府一直在造錢,導致張瑞覺得府庫中存錢似乎要多少有多少,並不在意銅錢數量。

當然後世的知識沒有白學,張瑞還是清楚貨幣發行數量跟農業與手工業產值是息息相關的。

最簡單的公式就是以貨幣總額除以貨幣的流通速度。

貨幣流通速度通俗的理解是一枚貨幣在一年內轉手幾次,轉手六次,流通速度就是六。

百姓創造的財富就那麼多。財富不增加,而持續造錢就勢必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

道理張瑞是非常清楚的,但具體施行起來,就出現如今這種情況。

明知道錢不能一直造,卻還是覺得府庫中錢財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甚至會產生收稅,收銅錢有何用的想法。

好在徵西將軍府中能臣幹吏無數,在稅賦改制後,第一時間便為張瑞釐清了頭緒。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