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關西之人心所向與曹操的窮途末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捷這兩個字沒有任何勢力不喜歡。
一般伴隨著大捷的都是歡呼熱烈,舉國狂歡。
但王昶這一副不足為道,平平靜靜的模樣,著實是讓人懷疑大捷的真實性。
王昶笑著說道:“雖是大捷,但皆已在預料之中,與前線將士關係不大,全賴丞相威德。”
“哦?是何處大捷?”
“是涼州,涼州都指揮使李嚴上奏,韓遂女婿閻行率部兩萬人歸順朝廷,與我涼州大軍一同進攻韓遂。韓遂大敗,僅以身免。”
“全軍共斬首八千餘人,俘虜上萬人。收金城之眾兩萬戶,十一萬人。”
“此外繳獲戰馬上萬匹,牛羊二十餘萬頭。”
張瑞莞爾,韓遂的這位女婿可真是心向朝廷啊。
在歷史上就一再勸韓遂歸順朝廷,韓遂不同意,閻行便協助曹操攻打自己的老丈人。
這麼說來,張瑞在涼州可是遠比曹操更得人心,閻行這麼幹脆就叛變了。
不過也可能跟曹操治所在鄴城,張瑞治所在長安有關。
與曹魏忽視關中不同,張瑞一向注重發展關中、涼州,又重開絲綢之路。
整個涼州、關中都一片承平,欣欣向榮。
哪怕韓遂自詡為反抗暴政,但這也不妨礙所有涼州百姓、豪傑世族都將他當作跳樑小醜,打家劫舍的劫匪。
這也是地盤太小的弊端,勢力內所有文武自己都自卑,出去攻打別人就像是劫掠的匪寇。
像閻行這種有志節的將領,肯定是心有不甘。不會相信韓遂的宣傳。
金城士人都明白,朝廷統治整個涼州勢不可擋。韓遂率領的這幾萬人不可能打敗關中十幾萬府兵,也不可能給涼州帶來比當下更好的環境。無論韓遂如何折騰,都是在禍害涼州,得不到好結局。
對於閻行這種有大局觀的將領,張瑞覺得可以繼續重用。至少自己擁有優勢之時,不用擔心他莫名其妙的叛變,以及糊里糊塗的投降其他諸侯。
便吩咐道:“金城戶籍,諸夏百姓皆就地安置。其餘胡虜不赦,遷安西都護府屯田。至於俘虜皆送往涼州修建馳道。繳獲之牛羊、戰馬轉交隴西、天水等邊郡六牧師苑令。”
剩下最重要的便是對閻行以及其部下兩萬人的安置。
張瑞認真思考了片刻,說道:“任命閻行為右武衛中郎將,加授從四品下散官明威將軍。從其部下兩萬人中精選兩千士卒,組建右武衛禁軍。”
給閻行這麼高的待遇,其一是因為閻行非常驍勇善戰。據《魏略》記載,閻行年輕時有一定名聲,作為小將跟隨韓遂,韓遂與馬騰發生衝突時,曾經試圖用矛刺馬超,矛折斷了,接著閻行用斷矛擊打馬超脖子,幾乎殺死馬超。
當然最重要的是其率領部下兩萬人投降,這是非常值得讚賞的行為。張瑞希望透過封賞閻行,給關東將領留下一個良好的先例。
若於禁也能率萬餘人投降關西,那麼曹操的勢力將被一舉削弱近半。
至於讓閻行暫時統領這兩千人,也有利於安穩閻行與其部下之心。表明朝廷沒有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