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六郡良家子與五陵少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作為關中豪門之首,韋氏有獨特的情報來源。
韋端從容自若的向眾人侃侃而談,+說道:“據某所知,君侯治下大軍平定左馮翊、右扶風、安定、北地四郡已有一兩月。左馮翊太守為石韜,右扶風太守為第五兼,安定郡太守鄭渾,北地郡太守嚴象。”
“渭水河岸難民已經陸續返還故里,開墾荒田,準備種植冬麥。”
“大軍之所以未動者,只因在等待冬麥耕種完成。”
張瑞默默望著韋端,等待他繼續說下去。
對右將軍府的形勢與部署,韋氏情報十分精準。
右將軍府的軍隊、官員的確都在忙於將渭河附近十幾個難民營裡的難民遣返回關中與涼州。
四個月的時間,大軍頂著地震,戰績輝煌,不但迫降了關中諸將,還斬首數萬叛軍,拓地四郡。
但開疆拓土是為了充實實力,而不是為了榮譽虛名。
涼州如今算是一片不毛之地,打下來的土地上,百姓流失殆盡,農田荒廢成片。
這景象諸夏苗裔看後無不扼腕嘆息。
於是官員都將精力忙於恢復秩序當中,安置難民返鄉,重新授予田地,恢復農業生產,鼓勵百姓生育,建設學校,推廣教化。
官員們可謂竭盡全力,夙興夜寐,只為了能在十月冬麥種植結束前,開墾出更多的麥田,以恢復涼州生機。
至少有一片支撐明年活下去的農田,百姓才能安穩下來。
為了恢復涼州生機,內閣請準,為涼州免田賦三年。同時,百姓每生一個孩子都可以向官府領三十石糧食,五斤肉,兩匹布。
自古休養生息,無非也就是獎勵耕種,輕徭薄賦等幾種手段。
雖然戰事就在涼州,但官府體恤涼州百姓不易,還是沒有大規模徵發百姓參與徭役。
而是發出榜文,昭示各鄉、裡,冬麥種植過後,願意幫官府運糧者,一月給薪三百錢。難民剛剛安置,家裡多有缺糧。官府這麼優厚的招募條件,引得無數百姓嚮往不已。
涼州糧價略高於長安,谷一石三十六錢,一個月三百錢,能買八石糧食。辛苦三個月,獲得的糧食就可以勉強支撐夫婦二人一年。再用六個月忙於農耕,明年、後年的生活就會逐漸好轉。
百姓不怕辛苦,就怕辛辛苦苦勞累數年,生活還是毫無希望。
在輕徭薄賦、鼓勵生育的政策下,涼州百姓勤勞開墾,熱火朝天。沒有任何人感覺不到希望,選擇躺平。
韋端對右將軍府形勢的精準分析,讓張瑞頗為期待韋氏關於叛軍部署的情報。
韋端繼續說道:“關於叛軍,某先告知君侯一個關鍵情報。叛軍內部,上月發生過一次火併。”
這個情報還是庭出乎眾人意料的,右將軍府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訊息,這說明前線的賈詡也沒有得知這個情報。
“武威人豪傑王秘斬殺武威叛軍首領顏俊,兼併其眾。”
聽到這個,張瑞皺眉,這並不算什麼重要情報。叛軍都是一些強而無義之徒,以下克上時有發生,首領經常更換。
關於西涼叛軍領袖,僅張瑞記得的便有邊章、王國、北宮伯玉、、閻忠、韓遂等一大堆。
韋端不慌不忙,繼續說道:“表面看來,這只是一次普通叛亂。實則乃是叛軍分裂之始,王秘乃韓遂昔日門客。”
審配敏銳察覺到其中關鍵。韓遂乃是昔日涼州諸侯,與如今這批熱血叛軍完全不是一路人。
韓遂與右將軍府曾經有一段交情,當初擊敗韓遂之後,馬騰一家獨大。趙雲強勢制止了騎兵追殺韓遂,令韓遂返回金城,進一步壓榨羌人。將邊遠羌人匯聚到其營中。
隨後雙方為了共同削弱關中諸將,便暗中勾結到了一處。
武威之戰,張遼率領的騎兵就是在金城郡繞路到了武威,打的盧水羌措手不及,被陣斬數千人。
關於涼州的離岸平衡,賈詡全程部署的極為順暢。
韓遂強盛時,右將軍府與關中諸將聯手,一同打擊韓遂。
馬騰與關中諸將強盛時,右將軍府又扶持韓遂與叛軍削弱馬騰。
兩年下來,曾經強盛的涼州十將紛紛凋零,戰死的戰死,投降的投降。
如今只剩下了韓遂與貌合神離的叛軍還在做最後的掙扎。
於是審配問道:“如此,武威、金城皆落入韓遂之手。叛軍豈不是被韓遂所部與我軍包夾於中間隴山腳下?”
韋端頷首,說道:“的確如此。自武威以西、酒泉、張掖、敦煌等地叛軍皆已與故土隔絕。”
張瑞足足深深吸了三口氣,才稍微按耐住激動的心情,帶領著所有文武從事走到地圖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