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使持節,督並、涼、司、益四州諸軍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漢末有望一統的勢力,每一個都極不簡單。可謂是得四方歸附,諸侯臣服。
比如曹操,在勢力壯大以後,許褚、李通、李典、臧霸等諸多名將,直接率部歸附,為其效力。
尤其其中臧霸,獨領一支泰山軍,號稱“步騎萬人,必能橫行江表”。在官渡之戰中,僅憑一人之力為曹操擋住了袁紹在青州的所有大軍。
袁紹麾下幽、並、冀、青四州。幷州殘破,袁紹只佔了半個太原、一個上黨,非但不能提供助力,還要消耗袁紹數萬精兵去守衛。幽州亦是同樣,袁紹只是初步平定了公孫瓚,佔據了遼西苦寒之地,能提供的幫助有限。
官渡之戰,袁紹能呼叫的實力,只有冀州與青州兩州。
而“臧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
這樣一位名將,不但自己投降曹操,還為曹操招降吳敦、尹禮、孫觀、孫觀之兄孫康等諸多將領。
另一位有望一統天下的袁術,投靠他的諸侯就更多了。從名將孫堅、呂布,到匈奴單于於夫羅,黑山軍眭固、白饒,白波軍楊奉、韓暹。各種諸侯名將,投奔者絡繹不絕。
相比之下,主動投靠右將軍府的諸侯少之又少。
平虜將軍馬騰、度遼將軍耿祉都是陷入絕境才投降右將軍府的。
張瑞皺著眉頭思考,沒道理啊。就連劉表虎踞荊州,都有鄭寶想要驅略數萬廬江百姓越江表而投之。
右將軍府招降了數位將軍、中郎將,聲望、軍威都盛極一時,絕對算得上是當今首屈一指的強閥。怎麼就沒有諸侯,積極主動的率領數萬人,來投靠自己呢?
面對張瑞疑惑,崔琰笑著說道:“時機未至而已。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一統山河,並非全在於兵革之利。選賢任能,修德養民,獎勵農耕,興辦學校,輕徭薄賦,播仁政於四方。必能使,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
自從聽崔琰談完一番文德服遠,張瑞最近幾日就一直在思考這項事情。
內容倒是不復雜,依舊是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深根固本,以服天下。
但是這樣真的能形成近者悅服,遠者來附的大勢嗎?
張瑞沒能思考幾日便被另一件大事打斷了思緒。內閣閣輔審配與錦衣衛都指揮使趙雲聯袂找到了張瑞。
趙雲身體雖然還不能上戰場,但處理政務,巡視長安是沒什麼問題的。
以張瑞的身體素質,現在都能鍛鍊身體,練劍練氣了。趙雲作為頂級武將,也早已經可以點卯執勤。
二人見到張瑞,趙雲先開口說道:“君侯,錦衣衛剛剛傳來確切訊息。天子使節抵達京兆尹韋氏,拜韋氏族長韋端為涼州牧。命其前往涼州,平定叛亂。”
審配拱手,說道:“君侯,韋端出任涼州,必將擾亂如今各方局勢,吾等需早作部署。”
涼州叛亂,席捲一州數十萬人,叛軍十萬餘眾,右將軍府四萬大軍至今尚未徹底擊潰敵眾。
就憑漢室的一紙任命,韋端一個人,拿什麼平定叛亂?他韋端又不是東吳驃騎大將軍步騭,可以只帶武射吏千餘人就能平定交州。
張瑞問道:“孤雖不嗜殺。但據孤所知,佔據郡縣者,戮殺朝廷所屬州郡官員並不罕見。”
這方面,袁紹、曹操、袁術等人都有做過。袁紹殺了朝廷任命的冀州牧壺壽,曹操大敗朝廷任命的兗州刺史金尚,袁術則斬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陳溫。
張瑞不嗜殺,但不代表脾氣比袁紹、曹操、袁術等人好多少。
韋端要是敢堂而皇之的妨礙自己一統山河,自己絕不介意取其首級,警示四方。
審配點頭,說道:“的確如此。然韋氏乃關中豪族之首,若擅殺之,恐不利於吾等統治涼州。能不殺,儘量不殺。”
張瑞莞爾,笑著望向審配,打趣道:“難得審閣輔,竟然亦有勸某不傷人性命之時。”
審配一向比較肅殺冷漠,臉上古井無波,完全免疫張瑞的調侃。冷靜的接著分析道:“君侯任右將軍、領幷州牧。督司隸政務已有所勉強,若再繼續督涼州軍事,著實名義不正”
何止是名義不正,這官職聽起來就彆扭。
右將軍領幷州牧,督涼州軍事、督司隸政務。
張瑞說道:“與其亂作一團,不如合各州事務於一處。官職改為使持節、督並、涼、司、益四州諸軍事、幷州牧,將軍如故,封孟侯。”
審配皺眉思考了片刻,問道:“如此合併,等於正式確立四州幕府。再無法以幷州官員管轄河東、河內一類郡國,難道君侯欲任命四位州刺史?”
“這簡單。自今日起,孤治下,取消刺史、州牧一類官職。新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與都指揮使司。”
“其中承宣布政使司,中樞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於州,以下於有司。”
“提刑按察使司,理一州司法刑獄、監察按劾、治理驛傳等。”
“都指揮使司,管一州之軍籍、軍事、佈防、戰事等。”
這三司的權責很簡單,就是分別管行政、司法與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