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虞思考了片刻,對張瑞說道:“夫君,今世亂而多寶物,義難立世。又左右皆飢乏,不如以谷振給親百姓鄰里,廣為恩惠也。”

這份觀點,張瑞十分認同。四海窮困,天祿永終。整個天下百姓都在饑饉窮困,卻唯獨君主富庶奢華,這份富庶就會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斷然難以持久,結局將會與晉朝王室一樣被百姓所遺棄,困死在皇宮中。

不過說四海窮困有些誇張,整個右將軍府治下都在恢復生產、欣欣向榮,百姓、豪族、官員財富都在增加,張瑞作為君主,府中財富增加也是理所應當。

若張瑞的財富一直在減少,那隻能說明自己所聽到的民間富庶情況存在弄虛作假。

這麼多的財富,以前張瑞不清楚也就罷了。

如今瞭然清楚,張瑞絕不允許這麼多財富堆積在府庫中發黴。

天下還有許多難民在湧向右將軍府治下,連長安城中的普通豪族都在積極招徠難民,發展生產。

張瑞希望自己手中的財富也能借此再次返回民間,使這個社會的財富更加平均,社會更加公平。

只是趙虞說的廣振百姓,張瑞不太認可。任何情況下,張瑞都不主張直接向民間發錢,那不能增加社會財富,只會造成物價上漲。

於是張瑞說道:“廣為恩惠並無過錯。然不能直接賑濟,孤以為還是需要使百姓自食其力,不能養成好逸惡勞,坐享其成之風。”

趙虞思考了片刻,說道:“予有一念,望夫君予以斧正。”

“哦?說來吾等一起商議一番。”

趙虞回道:“天下飢乏,所缺者有三,其一缺食,其二缺衣,其三缺住。”

張瑞點頭,一個社會的財富無非也就這些。即便後世再發達,購房也要耗盡百姓半生積蓄。

只是豐富的美食,靚麗的鮮衣彌補了住房不足的財富漏洞。

但基本上增加糧食產出,提高布匹產量以及興建房屋住所,便算是增加了社會財富,能極大緩解社會矛盾。不用一定要等工業革命,才能增加財富。

小農經濟時代,財富的增加與積累雖然緩慢,但也是切切實實的在增加。這中間差距,無非是工業時代可能一年產生一百財富,小農經濟一年只產生十幾二十。

“汝欲如何增民富?”

趙虞咬著櫻唇思慮了片刻,回道:“衣食住行,衣為首。予願在太華山下開設大型紡織作坊,招募上萬流民。”

“嗯?為什麼是太華山下?”張瑞好奇的問道

“夫君不知?”

“的確不知,有何不同?”

趙虞起身,笑著說道:“正巧夫君休沐半旬,莫如親自去太華山下看看?如今太華山下已成為夫君治下一處人間勝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