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明代差,制帖防盜(第1/2頁)
章節報錯
清晨,張瑞精神抖擻的起床,與蔡琰興奮的晨練了許久,才留下癱軟的嬌妻,去科學院處理起政務。
等裴琚與馬鈞到達,張瑞問道:“雕版印刷術如今情況如何?”
裴琚回道:“雕版印刷並非難事,無非工藝有所差距而已。早在去歲科學院便已將雕版印刷工藝交付工部,工部只需增加工匠便可增印書冊。”
“除工部外,民間亦紛紛開設工坊,印刷書籍。長安城中書肆至少有十間。”
張瑞頗感興趣,問道:“長安還有書肆?孤嚮往倒未曾聞。”
裴琚笑著答道:“賴君侯治下繁華昌盛,故有書肆流行。自光武帝中興於洛陽,書肆便在洛陽有所流行,文學大家王充家貧無書,便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張瑞咋舌,有漢一代是真的不缺這些過目不忘的天才。
僅自己知道的便有王充、蔡琰、闞澤三人,不知道的還不知有多少。
將來自己開放藏書供天下人觀覽,這必須要採取一些措施,防範遊牧民族偷師。
文明具有擴散性,這是不可避免的。
當中原王朝繁榮鼎盛,必然有周邊其他民族過來學習,遣隋使、遣唐使都是其中代表。
後世腐國爆發工業革命,成為鼎盛王朝,種植園經濟的米帝、小農經濟的諸夏也都進行偷師,或者稱山寨,然後快速拉平與其文明代差。
國恆以弱滅,唯漢以強亡的背後,是因為中原與周圍遊牧民族具有難以跨越的代差。
張瑞如今要做的事情,除了繼續提升中原文明,拉大代差外,還要想辦法限制遊牧民族提升文明的速度。
念及此,張瑞暫時沒有談活字印刷術的事情,轉而談起了身份識別。
問道:“據孤所知,孤麾下官員都有識別之物。官員腰掛魚符,將領配虎符,提學官配腰牌,有卓越貢獻者則掛紫金魚袋。這百姓如何區分,只憑戶籍?”
從事楊修解釋道:“百姓居於鄉里村落,多為相熟之人,通常無需標識。此便是為何有陌生逃犯隱匿,亭長即可率眾緝拿。若百姓需遠離故土,則需向官府申領傳,此即公驗。”
“漢《二年律令》有律,越塞闌關者,或處於鯨刑,或斬左趾,罰為城旦舂。”
張瑞思考了片刻,問道:“此律令如今形同虛設吧?涼州、關中百姓流離益州、荊州者十餘萬戶。青州、徐州、兗州流離幽州者上百萬人。”
楊修回道:“君侯明鑑,然在君侯治下,此律依舊森嚴,百姓無傳而私自越關者,罰為城旦舂。”
《梳律》中的律法條文,千千萬萬,張瑞做不到全部瞭然於心,這也是從事們存在的意義,提供諮詢,查漏補缺。
這條法令帶有明顯的重農思想,將普通百姓牢牢捆綁在土地上,防止百姓逃亡。
張瑞說道:“將因此罪而判刑之囚徒盡皆釋放,半年後取消此法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百姓欲前往何處盡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