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醫學院、醫學館及張仲景(第1/2頁)
章節報錯
文明與種田類似,都是從無到有,一點點積累。
攀科技是文明的體現,但這些學者與學術研究才是文明的基礎與底蘊。
整個文明沒有深厚的底蘊,即便張瑞清楚的知道火槍原理,也造不出火槍來。
因為以當今科技,就造不出一體成型的鋼管,更不提雕琢火槍裡面的紋路。
張瑞也知道一硫二硝三木炭的火藥配方,先不提這種配方的火藥粉威力比煙花粉大多少。但誰為張瑞以及科學院的人解釋一下什麼叫硝酸鉀。
天師道的人現在還在抓鬼,太平道的人還在燒符紙,道士們連煉丹的技能都沒點出來,就要他們點火藥技能,跨越實在太大了。
灌鋼法能夠成熟,是因為在漢末就已經開始運用這種技術,後世只是將其改進成熟。
宿鐵刀也是因為兩粹法極為簡單,動物尿液與動物油脂分別冷淬。
明光鎧更是工匠們本來就會製作,張瑞只負責為軍隊選定了鎧甲樣式。
張瑞一介文科穿越者,一人之力能對文明進步做的貢獻就是這種在邊邊角角推動一下。
真正起關鍵作用的還是為文明提供一個穩定的政權,以及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有強力的官府扶持,無數學者將透過一項項積累,推動文明的全面進步。
有這一項項文明進步,能極大提高生產力,使諸夏文明更加穩定。
張瑞不由得摸著下巴揣測,要是自己設立的各項制度執行良好,後世子孫再有一兩個不那麼昏聵,與時俱進,稍加完善。
自己建立這個王朝,存在時間應該能超過三百年吧?或許能達到三百五十年?
當然,各項制度都還有改進的餘地,自己連關西都沒佔全,官職還只是右將軍,對生產力的促進方面還有太多地方無力顧及。
還有無數舉措可以完善,能為王朝續命。
但至於說整個王朝永垂不朽,張瑞可沒這麼大的宏願。
這種事情交給未來世界人類聯邦的偉人吧,張瑞有限的見識裡,還沒見過哪個國家能永垂不朽,永遠強盛。
尤其小農經濟時代,生產力提升速度永遠跑不贏人口提升速度,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開墾到極致,也養不活越來越多的百姓。定期爆發叛亂,不可避免。
自己只能小心翼翼的避免後世發生外族入侵,神州陸沉一類的事情。
但明知道人口提升速度過快,不利於維持穩定,張瑞還是不得不關注保證民生的事情。
那就是醫療,總不能讓諸夏子民的平均壽命一直維持在東漢的二十二歲這個水平。
二十二歲的平均壽命,聽起來極為不可思議,但卻是慘淡的現實。
先不論窮苦百姓家如何,王安石變法時的宋神宗,生育有十四位皇子,十位公主,其中皇子早殤八人,公主早殤六人。活下來的也沒幾人長壽,宋神宗幼女徐國長公主年僅三十一歲便亡故。
三十一歲,後世才正是水嫩成熟的少婦,在封建時代卻已亡故,這樣卻依舊算是皇室子弟中長壽者。
民間的情況如何,可想而知。
張瑞問道:“醫學院情況如何,孤所聘請醫學博士張仲景在否?”
司馬徽答道:“某曾往弘農親自拜請張仲景,請其擔任醫學院祭酒一職,負責提升醫學水平,傳授醫術,其已身處長安學宮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