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提議倒是的確值得考慮,孔子出行時就會在牛車上裝滿書簡,一邊趕路一邊讀書。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距離當今已經八百年左右,快有近千年的歷史。文明進步了近千年,當今大儒的藏書肯定遠遠多於孔子時代。

張瑞確定的是,自己老丈人蔡邕就有上萬卷藏書,僅是贈給王粲就贈送了六千多卷。老丈人漂泊流亡了大半輩子,還能有這麼多藏書,那些紮根在一方的名士、大儒,書籍只會更多。

唯一令張瑞遲疑的是,這麼多大儒過來,別把自己的雍臺變成了儒家的大本營。到時候,其他諸子百家的書全被廢棄,然後擺上儒家的各種經典。

知曉張瑞的憂慮,司馬徽笑著說道:“君侯過慮矣,雍臺閣有館室數十間,儒學經典與其他百家書籍並不處於一室。”

館室數十間?

張瑞頗有興致,說道:“一同過去看看。”

當走到雍臺閣,張瑞才發現這名為雍臺閣的藏書館,其實是一大片宮殿區。

數十座壯麗雄偉的建築連線成片,走廊、望臺、角樓、館閣錯落有致。

張瑞步入其中一間,發現高大寬敞的書架上,藏書還寥寥無幾,大部分書架還空空蕩蕩。

司馬徽說道:“工部言每次加蓋費用都將提升多倍。一步到位,修建齊全,雖然有所空置,但修建成本亦遠低於一次次加蓋。故書架多有空閒。”

工部顯然是想趁著長安城中還有大量免費勞力,建築材料豐富,規模化下各項成本都較為低廉時,一次解決了長安學宮數十年的建設需求。

不然將來一次次從各地召集徭役,採購物資,保護學宮已有建築等,耗費財政更大。

這是合理的統籌規劃,張瑞並未呵責浪費。

隨後走到書架前瀏覽了一下藏書,此處房間內是張瑞最在意的數算,有藏書數千冊。

想要塞滿這個館閣,至少還需要十數萬冊。

張瑞好奇的問道:“數算學院如今有博士幾人?數算能有十數萬冊圖書?”

“有徐嶽、楊偉、李林等五位數算博士。算經一事,並無儒家一般權威之言,各家皆不同見解,浩繁複雜,僅《許商算術》便有二十六卷、《杜忠算術》有十六卷,《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全套在列,更有《七略》等亦包含術數略。”

“據某所知徐嶽亦著有《數術記遺》、《算經要用》。正是由於如此多之數算學者,各盡其力,數算一道,才有所發展。不似儒家,至今已有八百年,還在在研究孔子微言大義。”

張瑞內心忍不住給司馬徽點了個贊,這個吐槽滿分。八百年啊,孔子說的話就算是金玉良言,也該研究完了吧。

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這麼多數算家,寫出一本一本的著作,放在這裡供人觀覽,才有交流進步的可能。

眾人透過交流,其中正確的內容,將會推動文明向前進步。錯誤的內容,也將被大家所知曉,避開雷區,省的他人及後人繼續犯錯。

文明就是在這種方式下,一點點的向前進步。

張瑞作為穿越者,可以發明些許後世科技,但那只是曇花一現。

這種紮紮實實的文明進步,才是整個文明輝煌的基石。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