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草長鶯飛時,船隊從青州返回了長安。

裴儉安頓了軍隊,便自奉劍、綬、銀印,進入右將軍府告罪。

曾經意氣風發的絕代公子,如今變得蒼白而又瘦削。

見到張瑞,裴儉默默雙膝跪地,高舉劍、印過頭頂。

沉默了片刻,張瑞深深嘆息一聲,問道:“怎麼會?五千精銳步騎!五千精銳步騎!”

裴儉垂首,未有辯解,說道:“某辦事不利,有負君侯重託,甘領責罰!”

張瑞握緊雙拳,盯著裴儉,問道:“責罰?汝之責罰如此貴重?能換回來什麼?能改變劉備逃離之結果否!”

“能否!”

意義這麼重大的事情,一句責罰就能輕飄飄的帶過嗎?

張瑞深深呼了一口氣。劉備的逃離,是張瑞萬萬沒想到的。

作為漢末梟雄,張瑞對劉備給予了極度的重視。

應該說對所有的漢末諸侯,張瑞都給予了高度重視。

知道匈奴單于劉淵可能會為害一方,張瑞不惜從其祖父開始殺,祖父、父親、叔伯一個不落,一直殺到劉淵一系,血脈徹底斷絕。

知道劉備可能會割據一方,藉著在高唐渡口運冀州糧草的時機,便派出了右將軍府最驍勇有謀的三位校尉,帶領了整整五千精銳步騎,就是為了徹底斷絕劉備屢敗屢戰的人生。

一位開國梟雄就在自己屠刀之前,哪怕知道結果,穿越回去再選一次,自己還是會堅定派兵,揮下屠刀。

放任可能危害自己的對手存活發育,從來不是張瑞的性格。

只要有機會,張瑞絕對會堅定揮下屠刀,無論選擇多少次,自己都會作出同樣的抉擇。

可三千精銳鐵甲,兩千鐵騎,一人三馬,這種全力以赴的形勢,怎麼還會令劉備逃走?

裴儉深深敬拜,說道:“君侯,某縱萬死亦難贖罪。然劉備之深得人心,亦請君侯務必留心。馬騰、董卓之流皆殘暴不仁,驟然得勢,難以持久。將來能與君侯爭天下者,必然劉備無疑。”

“萬死?”

“呵……萬死!裴儉,因為汝辦事不利,何止萬名百姓因此而死!汝裴儉一人,能抵幾萬百姓性命?”

裴儉蒼白的面孔徹底失去顏色,低頭愧疚的已經咬碎了銀牙,流出滿嘴血跡。

張瑞嘆了口氣,說道:“杖刑一百!若汝能熬過杖刑,則貶為士卒。若熬不過,汝妻子孤養之。汝雖有負孤之重託,然孤不會有負爾曾經功績。”

裴儉語氣堅定,決絕的說道:“劉備不死,儉絕不嚥氣!”

裴儉長期擔任段文部下,更在誅殺南匈奴之戰中,一戰令段文在評定中郎將時功冠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