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完全沒有任何區別,都是一丘之貉。

朝廷對張瑞這種地方諸侯的瞭解其實十分精準,但奈何孱弱的王室掌控不了局勢。所以哪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皇室還是要一再給司馬昭加官進爵,給予最關鍵無比的假節,錄尚書事。

假節,就是持節的意思,皇帝將符節賜予大臣,代表著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

但漢末這個封賞氾濫,基本上後世有名的諸侯都有這麼一根符節,除了增加權威以外,號令不了任何其他諸侯。

符節實物上為長八尺的竹竿,最上頭裝飾著旄羽,顏色上在漢初為赤紅色,如今改為明黃。在竹竿外面也裹有金質銅身,類似金刀鐵券之類,極盛裝飾之能事。

而斧鉞則比較簡單,是一把長柄大斧,樹立起來比張瑞還高,非猛將不能使用,是軍權和統治權的象徵。

假節鉞的意思就是張瑞所到之處,軍政要務皆可自行決斷。殺伐戮滅,不必請示天子。當然,這些事情本來也沒請示過劉協。

所以假節鉞更像是對既定現實的追認,實力到達一定程度,這種威儀無需請求,自然而然便會賜予。

倒是儀同三司這個事情,張瑞還比較滿意。

這其實是完完全全的一個恩榮性質的賞賜,論實用還不如假節鉞。

但奈何這個東西跟張瑞本人息息相關,是這個時代人臣最高調的出行方式。

張瑞出行雖然也是出警入蹕,但其實很安靜。

儀同三司則不同,儀仗隊的最前方是武騎五對,分執大旗一對,長槊四對。

而在武騎後方則是文騎,十二名文騎會排成橫吹佇列,橫吹是西漢時出現的一種源於西域的軍樂隊,以鼓、角樂器為主。鼓角齊鳴,禮樂雄壯。

緊接著便是六隊持旗護衛,旌旗招展,浩浩蕩蕩。此旗為隊旗,引導軍隊的前進後退。

僅這三十四名先導鐵騎的氣勢,就足以令所有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旗隊之後是旌節,張瑞假節的符節便高舉於此處,八名鐵騎高舉門旗、龍虎旌、符節、斧鉞、麾槍、豹尾等。

旌節之後便是張瑞的車架,周圍會護有數十百名鐵騎。會攜帶五方旗,傳遞張瑞指令。

車架之後是舞樂隊,十二人,會彈奏大鼓一對,分列左右,一人背鼓,一人擊鼓。

另八人分別持拍板、笛、簫、琵琶、箜篌、笙、腰鼓,演奏禮樂。

在舞樂隊的後方則是大隊密集的衛士,長槊、橫刀、強弓、鐵甲等一應俱全。

這種佇列一旦出行,不但氣勢雄壯,同樣也是禮樂高揚,將位極人臣的榮譽展現的淋漓盡致。

呂布誅殺董卓後就享有這種儀同三司的待遇,只是不知道他在逃往徐州後,是否還依舊保持。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