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向後倚到胡椅上,注視著韓融面龐,滄桑的面孔上滿刻著飽經風霜的皺紋,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官僚,眼神中有平淡,有睿智,更多的還是無奈。

這種人不可能看不出張瑞起兵的真實目的何在。但還是選擇了隨波逐流,與其他人一起宣揚,張瑞忠君愛國。

現實有時候就是如此的虛假,又那麼令人無奈。

兩權相較,眾人只能自欺欺人。

相較於董卓那種殘忍暴虐、毫無底線的暴君,張瑞名聲不能再高潔,不**,不濫殺,更不吃人,公卿的安全與性命皆有所保證。哪怕天子的威嚴也遠好過在董卓手上。

現在最渴望張瑞掌控朝堂的,恐怕就是這群袞袞諸公了。當然,最厭惡張瑞掌控朝堂的,也是這批人,一個都不會有差。

當實力強大了,所有人都想利用張瑞成事,成功之後再將張瑞一腳踹開。

不遭人妒是庸才,對此張瑞已經習以為常。

因而對於韓融所言,張瑞不置一詞。

韓融繼續說道:“至於擔憂董卓荼毒?君侯自以為與董卓不死不休,董卓卻未必如此認為。”

這也是張瑞先接見朝廷使節的原因,必須搞清楚董卓究竟在洛陽怎麼編排自己?

“袁紹欲立劉虞為帝,此不忠不義之舉,大失人心,有負天下之望。君侯為此不惜與袁紹決裂,天子甚嘉之。群臣及董卓無不交口稱讚,王允一直為此奔走宣揚。”

“董卓交口稱讚?”

韓融解釋道:“君侯此舉既維護董卓所立天子權威,又使討董盟軍盟主失去道義,實乃董卓年內最得意之事。歲末又與後將軍袁術大戰於南陽,大獲全勝。一年內將袁氏兩兄弟名望盡皆踩於腳下踐踏,董卓喜不自勝。數次對朝堂重臣揚言,君侯已與其罷兵歸好,暗立盟約,一同討伐袁氏。”

沒想到董卓也精通此道,說話九分真一分假,聽起來的確似模似樣。

張瑞為了給河南百姓一條活路,退兵潼關是真的。與袁紹、袁術關係不合也是真的。

但暗立盟約,那就純屬無稽之談了。便淡淡的問道:“天下皆知,孤與董卓不死不休,會有人信此無稽之談?”

“信與不信,無關緊要。各方如何看待,完全只憑利益需求。”

這倒是說到了重點,天下諸侯、袞袞諸公,都是一群政治家,對一件事無論信還是不信,都不重要,採取什麼態度,完全只看如何宣傳才對自己有利。

董卓作為造謠者,顯然不會相信雙方罷兵歸好,暗立盟約,可依舊不耽誤其如此宣傳,以穩固人心,威懾天下。

瞭解了董卓的動作後,張瑞才轉回正事,問道:“朝廷遣大鴻臚前來所為何事?”

韓融立即起身,從懷中取出一份詔書,恭敬的開啟,打算宣讀。但看了一眼慵懶安坐的張瑞,又看了看詔書中的內容,只感覺一個個文字如此刺眼。

猶豫了一瞬間,韓融嘆息一聲,合上詔書,拱手奉上,說道:“君侯自己看吧。”

一旁肅立的錦衣衛校尉胡車兒立即上前,接過詔書仔細檢查了一番,確認無害,才恭敬的雙手奉送到張瑞面前。

韓融只感覺眼前一幕如此刺目,天子下發的詔書,卻要經過侍衛的嚴格檢驗,才能傳遞到臣子手中。漢室權威,竟已衰落至此。

更諷刺的卻是詔書中那一行行文字,以及那字裡行間的殷切期望。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