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治理風沙(第1/2頁)
章節報錯
以徵西將軍府如今戰馬不到十萬匹的情況用不上設立六牧師苑令,興建三十六處牧場。
典廄令常林所提及的六個郡中,如今在徵西將軍府治下的亦只有西河、上郡兩處。
因而常林向張瑞諫言道:“吾等欲在西河、上郡兩地內設十二處牧場,專司養馬。此兩地皆地廣人稀,且草場茂密,氣候乾冷,適合牧馬。”
張瑞對著地圖打量了一番,上郡、西河兩地都是地形廣袤的平原,而且在上郡西北方向還有大片的沙漠。
這兩個郡都靠近黃河,尤其西河郡,黃河直接從西河郡中央穿過。
在這兩處退耕還林還草,也有利於防止風沙及水土流失
如今的黃河還不叫黃河,而是叫大河。就是因為在黃土高原上的西河郡並未大面積開墾荒田,沒有很嚴重的水土流失。
在黃河兩岸開設牧場,植草造林倒的確有利於造福後代。
因而張瑞回覆道:“牧場之議,孤準之。另外孤再交付爾等一項重任,牧監官員除在牧場內種植苜蓿外,還需要廣種白楊於阡陌之間,河流之旁,尤其要在沙漠沿線種植,以此治理風沙,逐步減少沙漠面積。”
苜蓿是如今最優秀的牧草,後世被譽為牧草之王。其優點在於耐乾旱,產量高而質優,又能改良土壤,可以用制乾草、青貯飼料或用作牧草。
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中原的,以培育大漢軍馬,在大漢的各大牧場中皆廣泛種植這種牧草。
與苜蓿相同,白楊的主要優點也是耐幹耐旱,改善土質,防止水土流失。
之所以要治理風沙,倒不是張瑞後世的環保文藝氣質氾濫。
而是定居關中的每一個王朝都要面臨的問題。長安被沙塵暴籠罩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早在西漢就已經開始“大風從西北起,雲氣亦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而到了大唐,關中地區的繁華,導致沙暴更加嚴重,唐詩裡記錄沙暴的句子數不勝數,其中僅著名的便有“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關中西北方向的沙漠屬實是有些多,近在長安之前的是上郡沙漠,向西還有武威郡的沙漠與張掖郡的沙漠。
趁如今府庫充盈,早點開始治理,總比亡羊補牢要強。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張瑞說道:“民部每年會調撥五千萬錢與牧監專司造林種草,孤希望這五千萬錢能早收成效,孤會每年派遣錦衣衛及督察御史前往牧場核點戰馬,查驗綠林。”
常林立即拱手應諾,說道:“吾等必不負君侯之望。”
常林之後,刑部中郎起身,要求擴大刑部下屬督捕司官員,即備盜、賊捕等基層官員。
張瑞無奈,這已經是刑部三年第七次要求擴編了。
徵西將軍府治下這些遊俠,當真是需要嚴厲政治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