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牧民幷州(第2/2頁)
章節報錯
“諾!”
之所以張瑞可以召集各部大人前往長安議事,是因為雁門郡的互市極大安穩了幷州境內的胡虜,使彼輩寧肯互相廝殺,也不願與徵西將軍府為敵,以免破壞互市。
遊牧民族入侵,看似是一個軍事問題,其本質卻是經濟問題。
遊牧的生產方式,生產力遠比農耕落後,這就註定了其在抵抗天災方面,比小農經濟還要脆弱。
稍有波動,就導致遊牧經濟崩潰,牧民們活不下去,不得不南下劫掠。
互市的存在,可以使牧民們無需搶劫就能獲得活下去的物資。
遊牧民族譬如嬰兒,互市則類似哺乳。絕其哺乳,則立可餓殺。
所以當有互市時,即便發生天災,遊牧民族也多選擇忍耐,而不挑起戰爭。
這形勢,乍一看互市似乎是在為遊牧民族輸血,但其實只是拉高了遊牧民族的下限,減少了遊牧民族在天災中的死亡人數而已。
若是沒有互市,遊牧民族雖然在天災中損失慘重,但天災過後,人口很快就會恢復,還是會繼續南下劫掠。
中原王朝一存在就是兩三百年,會歷經遊牧民族多次週期性的破產,必然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遊牧入侵。不是隻靠斷絕互市,就能徹底削弱北方遊牧部落。
所以張瑞選擇了開互市,而且是在羊毛貿易興起以後開互市。
透過互市中的羊毛貿易,引導遊牧民族逐漸放棄養馬、養牛,專心養羊。這樣即便將來發生天災,一群牧羊的牧民也沒有戰馬可以南下。
為此,張瑞不惜在日後下令,限制草原各部牧馬數量,逾制者,各部共擊之,均分其牧場。
徵西將軍府掌握著幷州各部胡虜的哺乳命脈,遊牧民族各部也就不得不聽從徵西將軍府排程。
針對這些臣服的部落,張瑞說道:“工信司對參與互市之漢民行商有所規範。孤欲對胡虜部落亦有所規範。居於塞內者,佔盡精華之地,免受風寒之苦,沐浴天恩雨露。不可再參與互市,與塞外部落爭利。”
審配頷首附議,說道:“誠然如此。塞內胡虜,居我精華之地,享我大軍庇護,無風雪之災,無刀兵之憂。必須繳納重賦,凡一歲以上牧民,每歲皆需繳納一百二十錢為算賦。逢秋,則每人繳納兩百錢,為牧稅。逢冬,每戶出一丁,參與徭役,修建長城。”
後世對歷史的總結:“漢之天下失於貴戚,唐之天下失於宦官,宋之天下則弊於吏奸。”
所有人都清楚大漢的橫徵暴斂問題十分嚴重,百姓餓殍遍野,流亡他鄉。但橫徵暴斂卻不被認為是大漢滅亡的主要原因。
是因為大漢百姓面對橫徵暴斂可以流往他處,可以託庇於豪強世家。
審配的建議,看起來不利於長治久安,其實是絕戶之策。
根本目的是逼迫遊牧民族牧民流往塞外。進一步迫使各部酋長主動請求,遷往塞外居住。
逐利天性是不分民族的,塞外雖然苦寒,但若塞內更加艱辛,眾人還是會選擇往塞外定居。
至於有激進的部族舉兵叛亂,在塞內很難掀起什麼風浪來,結果將會是徵西將軍府鐵騎趁機將該部落徹底斬盡殺絕。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