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張瑞對李嚴問道:“爾有信心孤身收復上郡?”

李嚴重重頷首,說道:“某詳細翻閱過《漢書》,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上郡領縣二十三,有戶十萬三千,人口六十萬六千。及至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領縣十,有戶五千一百六十九,人口兩萬八千五百九十九。”

“區區百年人口十不餘一,數十萬百姓不可能全死於戰亂,必然有大量官府統計不到之百姓,仍於上郡苦苦掙扎求生。”

“只需某能抵達上郡,高舉官府大旗,必能匯聚渴求安定之民,恢復統治,進行屯田,發展生產,興修學校。使上郡再復諸夏服裝之美、禮儀之大,成為君侯治下精華之地。”

張瑞對著地圖審視片刻,在上郡招徠難民,恢復生產,還有一個重大利好。那就是會吸引左馮翊大量難民。

有京兆尹在左馮翊南方,上郡在左馮翊北方,會加速左馮翊百姓更快的流往徵西將軍府治下。

在內政方面,李嚴所說沒有什麼問題。若僅是如此,張瑞隨便任命一位賢才擔任上郡太守,都能輕易收復上郡。

但事實卻是,數月以來,徵西將軍府一直未向上郡派遣官員。

這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防禦上郡的成本太高。

整個徵西將軍府的內政精力大部分放到了西河郡,為了安置十萬戶災民,每月往西河運送的糧草高達數十萬石,徵發了數萬徭役。

如果再派兩萬鐵騎到上郡駐紮,又要徵發大量徭役。

西河、上郡兩郡的統治就會極大影響徵西將軍府的內政。大量百姓不能從事生產,浪費在徭役輸送糧草的路上。

那開發新郡國的成本就極大超過了所獲利益。一項善政也會變成惡政。

之前徵西將軍府能勉力支撐西河郡的開發,是因為旱災導致大量難民流往關中,徵發徭役可以以工代賑,救濟災民。

但隨著十月冬麥的開墾,已經有大量難民被安頓。難民的減少,導致長安城建設都減緩了速度。

這個冬天,徵西將軍府的戰略規劃是休養生息,派兵往上郡的確不在本年度的計劃當中。

因而張瑞問道:“羌胡劫掠爾欲如何應對?”

“上郡既定,某欲令百姓保甲自守。凡各村落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五戶成一保設保長,五保為一團,設團練。五團為一都,設都伯。皆配弓箭,農閒時集合弓手,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

“鄉兵?”張瑞總結道。

李嚴恭敬的拱手,說道:“鄉兵無需任何開銷,平時亦不集結,皆居於村落當中。僅羌胡來犯,方徵召迎敵。若羌胡劫掠,某為君侯吞之。若羌胡大舉入侵,某為君侯拒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