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郡戶籍與田畝都彙報過後,司馬芝合上冊文,總結道:“如今徵西將軍府治下,共有戶籍七十一萬四千,民三百五十六萬八千,良田六千四百二十萬畝,鄭國渠灌溉之田四百萬畝。”

這份資料令屋內眾人皆大感驚訝。因為各項資料全都大超眾人預期。

其中最明顯的便是人口,張瑞一直以為自己治下人口不足三百萬。

卻沒想到已經超出了五十多萬。

這部分差額大部分應該是出自平日裡各郡各縣招徠的流民。

幷州會安置卸甲黑山軍,弘農會安置河南流民,京兆尹則會安置涼州、三輔難民。歸化的氐人、羌人、匈奴、烏桓等更是被打散安置於各郡各縣。

每個縣增加一百人,八郡一百零六縣就是增加了十萬戶藉。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為雁門、上黨、弘農三郡戶籍的統計完成。上一次彙集戶籍,還是審配出任民部中郎時,張瑞清楚的記得,當時無論徵兵、賑濟、還是繳納賦稅,都沒算上這三個郡。

歷經多月,這三個郡也已經統計完戶籍、田畝了。

徵西將軍府基本算是初步穩固了當地的統治。

在古代,新徵服的郡縣,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將其吸納,轉化為實力。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官府統計不到戶籍具體數字,賦稅徵收不上來。

這一點大漢無疑要比大明強上許多。

大明官員甚至弄不清楚郡國的虛實,資料完全是一團漿糊,靠臆測收稅,他國庫不缺錢都沒天理。

徵西將軍府民部官員這麼快統計出了戶籍詳情,能力讓張瑞頗為滿意。十分確信如今勢力正處於上升期,官府高效而廉潔,軍隊驍勇而善戰。

良田六千八百多萬畝這個資料也令人心安。

徵西將軍府佔領幷州、司隸、關中等大量精華郡國,耕地應占全國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受制於人口數量,耕地數量稍顯不及。

大漢王朝在西漢巔峰時有耕地八億三千萬畝,進入東漢這個數字就一直在下降,永元十七年(105年)就只剩下了七億三千萬畝,直接少了一億畝。建康元年(144年),減少到了六億九千萬畝,又減少了四千萬畝。

但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人口卻在一路激增,永壽三年(157年)僅官方統計的人口就有一千零六十萬戶,五千六百萬人。

不可能人口增多,數億畝地卻沒人耕,導致荒廢。

這減少的數億畝地,顯然全進了豪強們的口袋。

整個徵西將軍府才六千多萬畝良田,而豪強隱匿的田地卻多達數億畝。

這讓張瑞心中感慨,豪強的當誅。當然這也代表徵西將軍府治下還有大量土地沒有開發,可以繼續為百姓授田。

大隋開皇之治時,全國有耕地十九億四千萬畝,大唐開元盛世時全國有耕地十四億三千萬畝。

徵西將軍府如今所有的田地相加堪堪也就大隋耕地的零頭,前邊還有接近十九億的差距,至少上百年內無需為田地的事情擔憂了。張瑞想開創盛世只要努力為諸夏儲存元氣,存活更多百姓即可。

因而張瑞愈發堅定了自己以人為本的理念。

這方面審配則不同,其鐵腕更關注爭霸天下,問道:“如今戶籍已達七十萬,按七戶出一兵,可徵十萬大軍,尚有一萬五千差額,是否補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