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名士的正確用法(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瑞來了興致,官府、民間都在大力推廣文教,男女盡皆入學,甚至蔡琰還在籌劃建設女子教習書院。
還有什麼是自己沒有想到的?
裴琚為張瑞解釋道:“主公可曾記得科考首年,晉陽令王機曾言欲為無視貧富、廣施教化者賜紫金魚袋,甚至教化斐然者,建功德牌坊?”
張瑞立即點頭,王機的策文曾令張瑞眼前一亮。若非司市監劉勝的數算成績太過驚豔,被欽定為榜首。王機便是首屆科考的狀元。
“莫非王機建言已生成效?”張瑞問道。
裴琚笑著答道:“然也。因王機之建言,主公重文教,興教化之名廣為流傳。”
“且關西平寧,幷州、河東、河內、京兆尹在主公治下歲豐人和,郡縣無事,匪寇遁逃,強梁盡滅。實乃亂世桃園。”
“因而有大量名士避難於主公治下,定居於閭里、山水之間。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遂建學校,敦崇庠序。教化百姓,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惡。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隆行,皆成寶器。州閭成風,鹹競為善。”
“哦?竟還有如此風物?”張瑞頗感驚訝。
張瑞一向厭惡名士,最主要原因就是反感其好清談,不務實,在政務上毫無建樹。
但今日似乎驟然發現了名士的正確用法。
在這個時代能成為名士的,無論其本質如何,表現在外的品質一定是君子如風。
這種人興辦學校、教化百姓,必然會使數十里範圍內民風向善,文教斐然。
其作用遠遠超過其出仕理政。而且大量名士的定居,也能為張瑞提升名聲。
向邊讓那種自尋死路的名士畢竟還是少數。居住在一方諸侯治下,或多或少都要為此方諸侯美言幾句。
這個時代的名聲由誰掌控?不就是這些海內名士?
若幾百位海內名士都誇一句孟侯英武善戰,乃當世豪傑。全天下都會相信,張瑞真的是一位勇冠三軍的猛將。
想到這點,張瑞一笑,問道:“有哪些名士?”
“平原王烈,曾師從三君之一陳寔,望高一時,名揚天下。如今居於河東稷山亭,寓情于山水之間,開設學堂,得衛氏資助,弟子千餘人。聞喜縣提學官數曾六七次向某提請為其建立功德牌坊。”
“北海管寧為避青州黃巾之亂,乘船抵達河內,居於朝歌縣山林間。且耕且讀,行為師表,學任人師,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儉足以激濁,廉白可以當世。追隨者數以百計。且難能可貴,彼輩於野,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教化百姓。”
“善!”張瑞喜悅得撫掌,這種清心做學問,做教育的名士才是自己欣賞的。
清流之輩就應該只談經典,不要胡亂品評政事。邊讓就是因為沒有分寸,在曹操治下還屢次三番的諷刺曹操,才被就地格殺。
張瑞希望自己治下的名士都能像王烈、管寧一般,大興教化,不問政事。
若每位名士都清心教學,弟子上千,只需數十位,就能為幷州幕府提供數以萬計的飽學官吏。
那世族還建什麼門閥世家?
於是張瑞說道:“此二人皆賜紫金魚袋,令當地官府表彰其義行,建功德牌坊。另書籍印刷成冊之後,再各贈其《春秋》千冊,《九章算術》前千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