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巽繼續介紹道:“督察主官為左督御史,下設副督御史,以及十三道御史,五科給事中。左督御史與民部中郎、兵部中郎地位相等。”

“其中十三道御史督查治下郡國。如今只設幷州道御史五人,與司隸道御史六人。”

“為防止御史專權轉變為各州刺史,各道御史數人皆權責明晰。其中有人專司監督學術文教,監都鄉、會試及武舉;”

“有人專司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巡視鹽政、漕運、關稅、屯田。”

“有人專司考核,會同吏部對官員是否賢能、有無貪黜瀆職違紀等進行監察。”

“此數人皆有彈劾之權,皆可風聞奏事,密奏主公案前。以期能翦除豪強敗類,正風俗,振綱紀。”

十三道御史在治所則巡視軍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倉場、內庫、長安、輪值登聞鼓、監督朝會。

外出巡按則代表主君巡守,所按州郡縣官,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其實對漢代監察制度的改變並不大。只是將大漢十三州刺史的監察權給詳細拆分,使一州刺史麾下負責各種事務的屬吏,轉化為正式官員。以五名御史代替一位刺史。防止刺史權力過重,從而割據一方。

各州御史皆不相等,比如司隸道御史便比並州道多出一人,是因為河東鹽場極多,需專設一位御史巡視鹽政。

甚至日後治下百姓繁榮昌盛,恢復至五千萬人時,十三道御史人數還會增加,翻上一倍,使每道御史多達十餘人。

此項監察制度與大漢雖略有不同,但已是自古有之。

但五科給事中則完全是針對徵西將軍府如今制度的創新。

傅巽說道:“針對民部、兵部、將作監、刑部與吏部,設五科,其中主官為都給事中一人,給事中數人”

刑部與吏部,即司法權與人事權,這份改革十分容易,將法曹與功曹稍微一改便已成型。將作監則將會逐漸改為工部。這些變化大概也就稍改名字,將權力集中,並無太大變故。

關鍵在於五科給事中。

給事中一職乃是秦漢時期將軍府最常見的官員,為列侯、將軍、謁者等的加官。張瑞既為將軍也為列侯,按制可以設有多名給事中。

如今亂世顯著,像劉備甚至可以私設將軍名號,如趙雲的牙門將軍,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劉表、劉焉更是設定了天子車架、儀仗,都少有人置喙。

張瑞想設定多少給事中,完全無人會稍加理會一眼。

“給事中掌侍從、諫諍、補闕、拾遺、稽核、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五部諸司,彈劾百官,與御史互為補充。”

說起來五科的權力似乎比較簡單,不如十三道御史複雜。

但正是這聊聊數十字,卻給了五科難以形容的巨大權力。可以說五科當中,就沒有彼輩不能過問的事情。

監察五部百官,審查倉廩府庫,評定五部官員,清查腐敗,風聞奏事,甚至跟在張瑞身邊諫諍、補闕、拾遺。

五科主官所下政令,如果給事中覺得有違規、逾制或者不妥,亦可封駁至張瑞案前,使五部官員不敢抗科參而自行其是。

凡治下政務只要彼輩覺得有貪腐、違矩便可以過問調查。

最後傅巽說道:“御史權重如此,更宜嚴管。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腰斬不赦。”

整體架構基幹已成,張瑞還算滿意。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