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建安七子,楊修宏願(第1/2頁)
章節報錯
與黃忠的宴席結束已是夜色已深,長安城已經關閉城門,張瑞想再見幾位賢才只得等到天明。便帶著蔡琰在莊園內閒逛。
如今思賢才名士,張瑞不由便想起自己的老泰山蔡邕。
蔡邕在文學上的影響遠遠大於其名氣。基本上無論經史辭賦,還是天文數算,甚至碑銘書法,只要跟文化沾邊的事情,在漢末這個時代,自己的老丈人都能有所影響,而且是極大促進文化的發展。
不然也不會在王允將其誅殺後,長安大臣立即感慨王允必不得長遠。
當代文學泰斗鄭玄聽聞蔡邕死訊亦嘆息不已,感慨:“漢世之事,再無人能與正之。”
理論上這種海內名士,應該門生故吏無數。但蔡邕因得罪中常侍,一生起起伏伏,避難海內,隱姓埋名,居無定所,實在沒能培養幾個名徒。
最著名的當然就是東吳丞相顧雍,已被張瑞舉為縣令。
但只在自己老丈人身上薅下一根羊毛,張瑞哪能滿足,便對蔡琰問道:“外舅聲名享譽漢室,傾慕者如過江之鯽。一生所教弟子難道便只顧元嘆一人?吾欲舉而用之,文姬可有推薦?”
蔡琰清冷的容顏上頗有幾分無奈,自家夫君這目光恐怕難離家父的門生故吏了。
只得為其解釋道:“家父一生漂流,並未收幾名弟子。能入夫君眼界的亦只有兩人。今日之後,夫君便可安心矣。”
張瑞開懷大笑,果然這賢才就像少女的胸口,擠一擠總會有的!
隨即笑著抓住蔡琰素手,說道:“便知曉文姬總能滿足為夫心願。速將其介紹一番。”
“家父生平弟子只有二人,其一為元嘆,其二為元瑜。”
“元瑜?”張瑞想了想,實在沒能想出這是誰的表字。不過只看這與元嘆如出一轍的表字,就知道必是蔡邕所起,弟子身份確認無疑。
“元瑜師兄姓阮名瑀,陳留尉氏人。文章精煉,名動天下,與陳琳並冠當世。”
阮瑀?
張瑞摸著下巴,屬實沒有任何印象。
阮籍自己都是聽說過,建安七子之一。該不會是父子吧?
一切正如張瑞所猜測,阮瑀正是阮籍之父,同為建安七子之一。
歷史上曹操聞聽阮瑀有才,召其為官,阮瑀不應。後曹操又多次派人召見,匆忙中阮瑀逃進深山,曹操不甘心,命人放火燒山,這才逼出阮瑀,勉強應召。
曹操做不到的事情,對張瑞爾言卻只是書信一封而已的小事。
管他聽過沒聽過,其人與陳琳並列,就像臥龍鳳雛一樣,若無實才,天下人不會將其併為一處。
張瑞乃笑著輕撫蔡琰後背,說道:“就有勞夫人書信一封,請其至長安效力。”
蔡琰早已料到會是如此,說道:“予一女子不宜代行此信。夫君何不請元嘆師兄書信一封?”
張瑞笑著點頭,輕輕吻過蔡琰絕世容顏,轉而問道:“姊夫之事可還順利?”
蔡琰微微點頭,說道:“某已去信邀請姊夫一家前來關中。算時日,信使應已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