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育種選糧,引禍冀州(第2/2頁)
章節報錯
關於諸夏之勤勞,廣種糧食,記載最全的出自《詩經》中《國風·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
冬麥與夏豆的選種,無疑會極大改善張瑞治下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產量。
於是張瑞吩咐道:“如今冬麥收成備受矚目,宜廣為推廣,使普及各郡各縣。凡孤治下,勸農官務必以勸導百姓耕種冬麥、夏豆為要務。”
“諾!”
六月份將冬麥收割過後,七月便該收割粟米了。
每逢七月秋收都是張瑞治下要務,尤其今歲旱情嚴重,災民遍野。秋收決定了徵西將軍府是否能夠保持穩定,能否賑濟災民。
如今張瑞治下之地,已跨州聯郡,幷州、司隸皆有轄地,再強行令各縣官吏都前往治所議事,將極為不便。
因而今歲的秋收議事,只有各郡太守、田曹掾史與民部官吏參與。
合雁門郡、西河郡、上黨郡、太原郡、河東郡、河內郡、京兆尹、弘農郡八郡太守、田曹、民部官吏亦多達數十人。
張瑞轉向裴潛問道:“各郡稅收官員到齊否?”
“已有七郡官員到齊,只餘河內郡官員被兵戈遷延。”
“嗯?是何緣由?”
裴潛解釋道:“河內郡境內多山,山賊為禍嚴重。河內郡兵又皆隨王匡南渡大河,導致山賊愈發猖獗。及主公升徵西將軍,總督河內軍政要務,校尉郭淮、韓浩乃常領兵掃蕩山賊。日徵夜戰,與黑山軍嘗有大小戰事數十場。”
“河內官員不得不忙於安置俘虜,分配荒田,供應物資。”
張瑞面露沉思,還是走到如今這一步了。
佔據幷州、河內的徵西將軍府,勢必會與黑山軍爆發激烈衝突。
彼輩以劫掠為生,而自己以打擊匪寇為務。勢如水火,不能共存。
張瑞料想過雙方會兵戈相見,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快。
自己還想留著黑山軍去牽制袁紹,讓張燕與袁紹激烈鬥爭,自己在一旁享漁翁之利。
不曾想自己要先一步與張燕交戰。
若是將張燕削弱的太慘,將來袁紹無人牽制,豈不是會更加順利的佔據河北?
沉思了許久,張瑞說道:“令高順統兵兩萬進駐河內,以泰山壓頂之勢,橫掃一切山賊匪寇,速還河內平寧。令張遼領兵一萬五千,出壺關,迅速收復上黨郡縣。諸軍皆謹守郡縣,引而不發。”
雖然關西大旱,導致張瑞治下糧草緊張。
但受旱的諸侯又不止張瑞一人。不然張燕也不會頂著雙方大戰的壓力,縱容山賊四方劫掠。
張瑞負擔的起三萬大軍每月耗糧數萬石與黑山軍遙遙對峙,張燕卻負擔不起十餘萬黑山軍的巨大靡耗。
一切軍事行動都有其背後的政治目的。
張燕與三萬幷州精銳死戰到底,即便慘勝,亦不過是能前往關西劫掠一片受旱災覆蓋的災區,所能收穫甚微。若是戰敗,更是會死傷無數,根基受損。
與其如此,張燕為何不去更富庶的冀州劫掠?
張瑞不能決定張燕的規劃,卻能立不可勝之勢,因勢利導。
將黑山軍的禍害引到冀州去。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