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曹掌管府庫,稅收。但既雜且亂,權責不明,彼此交集。

張瑞作為一個後世人,完全無法接受這種情況。

財政的重要性有多高?

可以說直接便決定了一個勢力的生死存亡。

軍隊可以戰敗、教育可以落後、甚至官員可以叛亂,只要財政仍然健康富裕,那麼便可以從容收拾山河。

這方面不得不佩服大清,一敗再敗,威嚴掃地,但就是能收到銀子,所以能夠一直苟延殘喘。若不是因為軍事改革,導致袁世凱大權在握,誰也不知道大清能一直苟到何時。

與之相反,大明就是因為收不上稅,財政崩潰,軍隊發不出糧餉,導致軍無戰心,戰力低下。

或許一些清流會覺得張瑞俗氣,只知道錢斂財,不尊重世族(不給世族特權),不敬重名士,憑什麼爭奪天下?

但張瑞十分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麼。

有一個先進、完善的稅收體系,才有穩定的政權。

清流們雖然總是高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但這天下最不缺的就是想當官的人。

只要財政充裕,穩固壯大,必然會有識文斷字之人投效。

智力稍微線上的人都不會相信,在大片郡國範圍內,所有世族成員,數千士子能團結一心,絕不出仕。人心若是那麼容易掌控,世族若是這麼團結,就不會出現後面的五胡亂華了。

那些蠻夷所建的國家當中,難道還希望掌權者給世族有任何優待?同樣有無數識文斷字之人在效力。

說世族聯合叛亂都比世族成員無一出仕更具可信度。

所以張瑞堅定決心,治下除了三萬戶軍籍可得優待,剩下的數百萬百姓,無論何人、無論什麼身份、無論從事哪行哪業,都必須納稅。

比曹的改革便是向這個方向改進。

審配為張瑞介紹道:“比曹更名民部,拆分為稅政司、府庫司、度支司、審計司與政法司。”(民部即戶部,三國至唐皆稱為“左民”“右民”等,因避李世民名諱,改成戶部。)

張瑞滿意的點頭,難怪審配梳理了接近一年,僅聽其念出的稅政、府庫、度支、審計、政法五司名字,便大抵可知比曹如今權責該如何詳細。

便滿懷期待的說道:“請詳述具體職能。”

“首先稅為王道、霸業之本。稅以足食,賦以足兵。而稅政司便專司徵收稅賦,其下有各曹,分類為田稅曹、關稅曹、商稅曹、算緡曹、山澤曹。”

前面的幾個曹司,張瑞還能聽懂,但越往後,越是一頭霧水。

算緡曹、山澤曹聽名字,完全猜不出來究竟是做什麼的。

審配乃解釋道:“田稅曹,顧名思義,乃是徵收農田之稅,乃是鷹揚將軍府此前稅收主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