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每次西涼軍來劫掠一批就會導致百姓死去一批,一批批百姓的死去就造成了整個涼州生民百不存一的結果。

這屬於鈍刀割肉,逐漸放血。

弄清楚西涼叛軍的存在形式後,張瑞問道:“如今關中諸將是何人?”

“右扶風為馬騰,左馮翊為梁興、成宜、候選等人。自閻忠病故,西涼叛軍便逐漸形成以馬騰、韓遂為首的兩大派系。彼此互相攻伐。”

關於馬騰和韓遂兩人的恩怨情仇大概能寫整整一本書,總之兩人一直分分合合,與袁術、呂布的情況極為類似。

歸根於此輩行事皆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與外交政策,因為些許利益之爭便會反目成仇,又因一點蠅頭小利又會苟合一處。

聞言,張瑞心下了然。

難怪右扶風的西涼叛軍能跟鷹揚大軍打的難捨難分,雙方死傷慘重。馬騰軍隊的戰鬥力在西涼軍中應該算是翹楚了。

而左馮翊的諸將皆實力稍弱,所以並未主動進攻,招惹是非。

張瑞便轉頭看向賈詡問道:“如今京兆尹境內有多少大軍?”

賈詡如數家珍,立即開口回道:“主公自河內西進長安時,全軍共有三萬兩千人。除去守衛潼關的一萬人,守衛武關的三千人,與守衛風陵渡的兩千人,京兆尹境內還有一萬七千大軍。與馬騰所部連番大戰又死傷接近兩千人。如今可以上陣的將士還有一萬五千人。”

一萬五千人。

軍隊還真是不論多少都不夠用啊。

起兵討董時,張瑞覺得有四萬大軍,一萬鐵騎,這天下便無處不可往。

可真得打起來才發現,軍隊數量永遠是捉襟見肘。

於是張瑞看向沮授,問道:“精銳步騎一萬五千人,足以立威否?”

沮授重重點頭,說道:“宜先禮後兵,與馬騰闡述我等交好之意,昭示我軍無意染指西涼,且願助其擊敗韓遂,引關中諸將返還西涼。”

之所以要先禮後兵便是要防止西涼兵在戰場失利後,因為恐懼鷹揚將軍府繼續進攻,從而聯合起來,不然十餘萬聯合起來的西涼叛軍只靠京兆尹境內的一萬五千大軍還真是不好應對。

在表達了鷹揚將軍府並無染指西涼的意圖後,馬騰在大戰之後才會認真考慮與鷹揚將軍府聯合而不是繼續敵對。

隨後張瑞說道:“召集京兆尹境內的所有將校,準備對馬騰作戰。”

只有穩定了近在咫尺的關中諸將,才能安心向東攻擊洛陽。

不然關中八百里平原,恐怕鷹揚大軍今日出發,明日便能被西涼軍偷襲後方,斷了糧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