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以正合之(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瑞麾下五名中郎將,張瑾在後方總督太原,段文在河內守衛糧草,高順在潼關防禦董卓。
京兆尹境內參與對馬騰之戰的中郎將就只剩下了徐榮與張遼。
人數雖少,但兩人的才幹卻絕非一般,歷史上皆有驚豔天下的赫赫戰功。
很快一眾將校便雲集於京兆尹府內。
張瑞開門見山,直接說道:“孤欲東進討伐董卓,必先穩定西方關中諸將。然馬騰屢屢寇犯邊境,在右扶風境內虎視眈眈。孤欲破之,爾等有何建言?”
眾人互相對視,最終由最近一直對陣馬騰的張遼出列說道:“莫如以力破之?”
張瑞瞪了他一眼。貫穿這位驍將一生的作戰理念就是,莽過去!
在白狼山,面對蜂擁而至的烏桓騎兵,人困馬乏的曹操大軍左右皆懼,偏偏張遼氣甚奮,勸曹操迎戰,自為先鋒,然後神奇的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二十餘萬人。
在合肥面對十餘萬東吳聯軍,這傢伙還是一個宗旨,莽上去。帶兵八百,呼喊著自己的名字就直接衝擊孫權本陣,將孫權本人圍在一個土坡上猛攻,打的東吳諸將不敢應戰。
如今面對西涼軍,這傢伙又提出一模一樣的諫言。沒有什麼奇謀詭計,就一個想法——主公,咱們進攻吧,能贏,必勝!
於是張瑞將目光看向徐榮,這位名將歷史上先後大敗曹操、孫堅,驚豔了整個關東聯軍,必然是兵法卓著之人,絕不會向張遼一樣遇事不決,碾壓過去。
面對張瑞期待的目光,徐榮思考了瞬間,然後走出佇列,拱手說道:“主公,兵法正道以正合,以奇勝。”
“然後?”
“莫如以正合之?”
張瑞被逗笑。不要以為你用兵法掩飾,我就聽不出你的本意了。你的作戰方案明明跟張遼一模一樣,字裡行間就一個意思,那就是碾過去!
最後張瑞看向沮授,沮授點頭,說道:“立威之戰,無需陰謀詭譎,正適合堂堂之陣。”
看來離岸平衡的戰略最終還是少不了正面戰場堂堂正正的對戰一場。
哪怕英國圍堵拿破崙,也是派出了威靈頓元帥統領的正規軍在戰場上堂堂正正的擊敗了法軍,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應該算是張瑞進入漢末以來最勢均力敵的一戰,張瑞看向自己最倚重的軍師賈詡,雖然他仍處於悲痛之中,但這關鍵時刻已經顧不得兒女情長了,便問道:“賈司馬,爾曾言兵法正道在於先勝後戰。如今孤似乎並未看到勝局已定。”
賈詡穩定了一下情緒,對張瑞說道:“勝在勢而不在計。昔秦攻六國、漢破匈奴,皆已有可勝之勢。所憑者唯國富兵強,而不因些許詭計。如今主公麾下精兵過萬,甲具精良,訓練有素,誠可謂精銳勁旅。而諸位中郎將兵法精熟,才略非常,戰功卓著。諸校尉武力既弘,驍勇善戰。以此虎狼之師推鋒陷陣,主公只需遣一二良將西進,旬日間便可捷報凱旋。”
張瑞還未打過這麼幹脆利落的戰爭,有點不太適應。如果不是因為這種方案得到了文武將校的一致認同,還真不太放心。
如今局面就像趙二北伐時一樣,大軍雲集,正面推進。就是相信自己手下軍隊能打得贏敵軍。
原因?別問,問就是自信。反正賈詡都說打了。這位軍師一生算無遺策,張瑞很果斷的從善如流。
三日後,派去與馬騰交涉的使者王羽返回長安,對張瑞覆命說道:“馬騰同意與我等交好,但要我等先送上二十萬石糧草。否則西涼軍將攻擊長安。”
張瑞拍案而起,一臉決絕的說道:“痴心妄想!鷹揚將軍府永不和親、誓不納貢!立即回絕馬騰,孤親自提兵與其一戰!”
二十萬石糧食,整場討董之戰總共才支出六十萬石,消耗數月已經不足四十萬石,他馬騰一張嘴就要去一半。倒是好大的胃口。
談判破裂,雙方立即兵戎相見,此前一直在邊境互相攻伐的鐵騎紛紛停止了爭鬥,迴歸本陣。
就像兩個拳擊手,收回了拳頭,是為了更有力的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