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匈奴單于哪怕手中沒有一卒,他的名號都是張瑞的重要助力。

不單單是聚眾成勢的問題,這對天下群雄也是一個鞭策。

連夷狄都受鷹揚將軍感召,深明大義,奔赴國難,以報國恩。

爾等自詡為海內名士,談及夷狄必稱禽獸。如今不及時起兵,豈不是連禽獸都不如?

當然,天下人,無數張口,對一件事怎麼說的都有。

張瑞覺得這是自己感召了夷狄,使其明白家國大義,從而奔赴國難。

有些名士就愛坐而空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可能張口就來,說鷹揚將軍與禽獸為伍。

畢竟人多了,什麼樣噁心的傢伙都能遇到。

為了提前堵死這種跳樑小醜的嘴,鷹揚將軍早有籌備。

賈詡便指著地圖對眾人說道:“蓋府君海內名士,明德於四海。憤懣於董卓禍加至尊,妄行廢立。已爰舉義旗,願與吾等聯合討董。”

後世人給蓋勳的評價為:勳西州義士,烈望高出一時,奮辭抗議,為卓所憚,不能靖難,銜憤而死。棟折榱崩,自是而漢亡矣。

自古評價之高,而無超過此等境界者。

蓋勳死,而大漢亡。

後世更出名的則在大明,傳庭死而明亡矣。

歷史上蓋勳為京兆尹,並未轉任太原平叛。董卓亂政後,蓋勳便欲聯合皇甫嵩起兵靖難。

可惜皇甫嵩未聽從蓋勳提議,而長安兵少,蓋勳獨木難支,最終憂憤而死。

如今跟蓋勳搭夥的並不是皇甫嵩,而是更加激進果決的張瑞。

對斬殺董卓一事上,二人一個比一個殺意迸發,一拍即合。

蓋勳以自己聲名為張瑞張目,張瑞以麾下大軍替蓋勳踐行殺伐!

這天下,就沒幾個人有資格指責蓋勳行事。

哪怕忠義激烈的王允都沒這個資格。後來與王允合力誅殺董卓的尚書僕射士孫瑞,如今在蓋勳麾下就只能擔任區區都尉。

其他黨人,八廚八及之輩,坐而論道、講經釋義還有資格與蓋勳當面,但論及政務,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之流在蓋勳面前連發言的資格都沒有。

這些人稍微有自知之明就不會對蓋勳行事胡亂置喙。

但只要大加讚賞,就能蹭到蓋勳的聲名,以那群空談清流的德行,必然會四處宣揚。

如此既反對了董卓,又蹭到了蓋勳的聲名,還獲得了士族的認同感。

董卓有不會千里迢迢的跑過去砍死各位名士,只要猛誇蓋勳義舉就能增加自己的名望,何樂而不為?

有蓋勳這位賢者加盟,聯軍就獲得了士族口碑。

非但鷹揚將軍府將校自己覺得是義師,天下人也會誇讚鷹揚將軍義舉。

這種聲名會極大的吸引天下英豪投效、相助。

若舉國天下都覺得這是一支義師,那必然不會輕易覆滅。

為了加重這種義師的印象,賈詡再次指向地圖,說道:“雁門太守郭府君,世代公卿之家,皇恩加身數十年。受顧命於漢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已廣募豪傑,發兵南下,不日將抵達晉陽。”

對雁門郡,張瑞要求不高,只要能參與聯盟即可。

這是一個飽受苦難的郡國,胡虜殘虐,殺戮百姓,生民十不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