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第2/2頁)
章節報錯
河東、太原民間都缺駿馬,尤其將門子弟,更是急需戰馬以鍛鍊馬戰廝殺技巧。
這種積極活躍的豪商,正是太原歡迎的階層。既能解民生之匱乏,又能增強軍隊實力。
對張世平的到來,張瑞當然歡迎。
這對雙方都是好事。太原增強了實力,張世平賺取到了財富。
而且太原流通的是開元通寶,張世平過來販馬,得到通寶,只有兩種選擇。
其一在太原、河東採購工業品例如兩地盛產的布帛、鐵器,賣到其他郡縣。
其二帶開元通寶離開,幫助開元通寶在其他地方流通。
在流通方面,如果有其他商人來過河東、太原,是會認可開元通寶的,互相之間可以用通寶做交易。
有商人認可,百姓自然也會慢慢認可。
所以古人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今日亦可見一斑。
成功開啟河東、太原兩個富庶郡國的商路,張世平大喜過望,拜謝道:“鷹揚將軍仁義惠及天下,恨某微薄之軀不能為將軍成大業。只有獻上戰馬五百匹,以表心意,願能助將軍義兵如虎添翼。”
戰馬五百匹,即便對張世平這種販馬豪商也不是個小數目了。
想劉備當初混跡涿郡,手下豪俠數百名,能為張世平販馬提供保護,才被贈與了百餘匹戰馬。
如今僅是白贈給鷹揚將軍府的戰馬便多達五百匹。這當中未嘗沒有張世平想交好、資助之意。
張瑞便嘗試將這位豪商吸引到太原定居,說道:“賜紫金魚袋以表彰義舉,允見官不拜!”
張世平雖然不清楚紫金魚袋是什麼,但允許見官不拜卻是聽得懂。
漢室商人地位低賤,為眾業之末。在太原、河東以外飽受歧視。張世平瞬間有了想定居太原的想法。
只是宗族、祭祀都在中山,而且太原對商稅十分重視,這些方面讓張世平有所猶豫。要仔細盤算一番。
注意到旁邊甄氏使者羨慕的目光,張瑞笑著說道:“甄氏能躬行善舉,踐行仁義,亦賜族長甄儼紫金魚袋,見官不拜,賞晉陽府邸一套,賜積善慶餘牌匾。”
積善慶餘,出自《周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意思是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於子孫。
如果是一方封疆大吏賜予這幅牌匾,幾乎是等於明說會保對方子孫後代富貴平寧。
甄儼會明白這些賞賜背後的含義。
從而權衡是否要搬到太原定居。
張瑞是希望有這種大族能搬到河東、太原的。
歷史上漢末大亂,將城市商品經濟幾乎徹底摧毀,錢幣不通,貿易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
張瑞希望能在河東、太原等安穩郡縣保住經商的火種。
而且這種大族一旦搬遷過來,不但能每年為河東、太原繳納一大筆賦稅,還能帶來大量的能工巧匠和精通數算的賬房。
這些都能促進太原的繁榮。
張瑞理想中的郡國,不應該是全民皆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應該是能工巧匠,不斷改進生產工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同時,手工業高度發達,瓷器、布帛、鐵器、絲綢等各種物資充盈富裕,商人不斷將這些物資販賣往異域他鄉,換回各種戰馬、牛羊、毛皮和糧食等。
生活富裕的百姓,家家子弟習文尚武,通曉大義,保家衛國。
絕不是困守幾畝薄田,天災一至,便易子相食的窮苦人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