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佔據兩個殘破郡縣的普通宅男,憑什麼去與這些雄才偉略的漢末英雄逐鹿中原?

萬幸張瑞從一開始便沒有故步自封,透過借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均田制,在兩郡積極授田,恢復了農業生產。

透過府兵制改革,凝聚了軍心,選拔出一批能征善戰計程車卒。

藉助鹽引開中法,獲取了大量的戰馬,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最後透過稅制改革,豐實了府庫倉廩。

這些才是張瑞敢指著董卓使者鼻子呵斥的底氣,是張瑞敢與天下諸侯試比英雄豪氣的資本。

張瑞乃挺直胸膛,意氣風發的吩咐道:“徒卒一萬由揚武中郎將高順、建武中郎將段文協力負責訓練。鐵騎六千由討逆中郎將張遼訓練。而今秋收已過,正是沙場秋點兵時節,自即日起至冬訓結束,河東將士需苦練陣列、識旌旗、辨軍令、習技擊,不得有任何懈怠。”

關於如何整編這支軍隊,提升戰鬥力,兵曹和三位中郎將必然會設有章程,張瑞沒必要親力親為,只需等諸人提交草案後,予以審閱、批覆即可。

想到將來不可能有這麼空閒的時間,令三名最有軍略的中郎將去練兵,張瑞決定乾脆趁此次良機,設立全軍的操練通典。

像大唐步騎兵都設有操典,李靖的《衛公兵法》,也對這方面設有典章、法度。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武經總要》,在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訊偵察、城池防禦等方方面面都有詳細規定。

《武經總要》並不是完全適合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何況張瑞也記不住全文。

但沒關係,張瑞記得賈詡、王昶都著有兵書。

令二人編撰,令高順、段文、張遼、趙雲等悍將提供經驗,一樣能著作出一本符合當下的陸軍操典。

想到就去做,張瑞的拖延症只在自己身上是癌症晚期,但在指揮他人方面可利落的很,反正只是動動嘴,便說道:“令鷹揚將軍府司馬賈詡、記室參軍王昶及四位中郎將合力編撰一部《武將總要》為三軍操典,令各校尉、軍侯盡皆陳述己見,總結經驗,造冊上報。”

說到這裡,張瑞不禁噗嗤一笑,想起前世自己寫課後總結、會後總結、經驗報告時抓發撓頭的苦惱模樣。

沒想到對各種總結深惡痛絕的自己,也會將這份“快樂”帶給別人。

但基層軍官的經驗與見解的確是步兵操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為了區別於形式主義,讓眾人重視這次的陳情造冊,張瑞決定不吝重賞。

笑著說道:“傳示諸將士,軍侯以下亦可上書建言。無論校尉、軍侯還是屯長、士卒,言之有物,建言合理者,前五名皆策勳一次,賞錢百萬,重鎧一套,戰馬一匹。軍侯以下不因言獲罪,軍侯以上排名倒數五名者,記過一次。排名最末者,降職!敢互相抄錄者,二人皆貶為士卒。”

如此恩威並舉,相信沒人敢糊弄了事。

只罰抄錄,不罰作弊,就是張瑞不介意他們去找外援,不強求他們自己寫出一篇建言,哪怕是去請教世家大族都可以,反正最後他們請教到的兵法、見解最後都化作養分灌溉了鷹揚將軍府。

而且這些軍官都家資不菲,可以拿出來一些救濟貧寒士子。類似杜畿那種自幼窮苦的讀書人,正好可以為軍官代筆。

讓軍隊、百姓都見識到識文斷字的利益之處,從而鼓勵百姓入學讀書,也為下一步強制軍官進學、識文斷字,打下基礎。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