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治郡河東(四)(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初大軍出太原時,軍中連皮甲都尚未普及。這一回是真的做到了人人披甲。
能有這麼多皮甲,要歸功於河東府庫。漢室在這裡囤積了大量甲冑、物資以備武裝三河騎士。
如今卻全進了張瑞口袋。
除了甲冑,武器、兵刃也為數不少,崔琳繼續說道:“新的制式橫刀已下發兩千把,府庫內還存有一千五百把,兩郡鐵官每月能打造千餘把。制式環首刀有三萬餘把,長矛十八萬柄。”
張瑞咋舌,難怪看史書,很少見漢末豪傑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記載。
這一旦攻陷了漢室的某座大型武庫,裡面的武備就足以武裝數萬人。
長矛雖然是消耗品,但十八萬柄也足夠三萬人紮營十餘回,大戰四五次,消耗一整年了。
如果呂布、曹操在爭奪兗州時,哪一方背後有這麼一座府庫,可以說勝率陡然提升三成。
張瑞插嘴問道:“輜重車有多少?”
任何時代打仗,輜重後勤都是重中之重。
兩萬大軍出征,僅攜帶的長矛就得有七八萬根。
紮營時要插在營壘外圍以做拒馬、陷坑,野外防禦要捆到武剛車上做壁壘,打仗時要為士卒補充折損。
歷史上鮑信參與會盟討伐董卓,帶了步卒二萬,騎兵七百。僅是運送輜重的車輛就有五千餘乘。
崔琳連忙翻看案牘,查了片刻,說道:“稟主公,府中有武剛車四千六百輛,馬車七千五百輛,馱馬一萬一千匹。”
武剛車即是一種漢室常見的獨輪小推車,有巾有蓋,可以運兵、運糧,也可用來作戰。
作戰用的武剛車,車身要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長矛,立上堅固的盾牌。有的武剛車開上射擊孔,弓箭手可以在車內,透過射擊孔射箭。
對武剛車最著名的運用就是漠北決戰,衛青用武剛車抵禦匈奴攻擊,隨後以鐵騎包抄兩翼,一戰擊潰匈奴單于。從此漠北無王庭。
這種武剛車對群雄爭霸的作用還不明顯。因為沒有幾個勢力的騎兵能比並州鐵騎更多,用不上武剛車防禦敵方騎兵。
但在將來徵西河郡南匈奴的時候,應對匈奴騎兵,這種戰車的威力就顯現出來了。
馬車才是太原運送物資的最重要手段。
為此太原準備了上萬匹馱馬。這種駑馬,大概有一半出自民間。當初王昶下令百姓之家必須蓄養墾殖,有人養雞、養彘,有人則養馬、驢。
民間養的馬大部分都是駑馬,很少能精心照料出一匹駿馬。
當然一旦養成,足以讓一個普通之家,一夜殷富。
大漢民間愛養馬的習俗,要追溯到文帝時期的“馬復令”上。養一匹馬能免除全家三個人的徭役。
漢室輕田稅而重口賦,能免除三個人的徭役,百姓自然趨之若鶩。
即便民間養馬成風,漢朝的主力戰馬還是出自官營馬場。即京師的天子六廄,專供皇室專用;邊郡六牧師苑令所領三十六所馬場,集中在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地,供軍馬之用。
這種優良傳統,裴潛自然不會斷絕,修改了一番便在太原施行。
在太原、河東不但民間養馬,官方也設有牧場,負責培育戰馬。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