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治郡河東(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事實證明,裴紹主政多年的經驗的確是強於張瑞這名新嫩宅男。
當官府耐心調查各種案宗後,公示了田畝所屬。凡是誣告,企圖侵吞良田者,皆被按律懲罰。
情節輕微者被當眾杖刑。情節嚴重者,不但杖刑,還收繳雙倍侵吞之田,罰錢十萬至百萬不等。
一切照章辦事,不偏不倚。贏得了百姓極大的擁護。刁民慚愧的以手掩面,逃回家中。真正遺失了田籍的百姓,大膽到官府求助。
而被罰的豪強,雖然心疼到抽搐,卻無理反駁。
至於有心胸狹窄者試圖勾連豪傑掀起叛亂,在席上便被豪傑砍了首級,送往郡府揭示其不義之舉。
張瑞不知道如果按自己指示,亂世用重典會怎樣,但裴紹的處置的結果還是令張瑞十分滿意。
治理郡縣還是得靠麾下這群文臣。
張瑞便不再越廚代庖,將目光轉向軍中。
當初豪傑踴躍投軍,郡縣義士紛紛舉事,投靠張瑞麾下者多達六千餘人,與上千良家子一同在郝昭、張濟、樊稠麾下接受整編、訓練。
當時是為了解燃眉之急,其中有許多人達不到從軍要求,不然白波谷之戰不至於那麼焦灼。
而且許多義從,本心只是守衛住自己出生的縣城,入平陽助戰也是迫不得已,並沒有從軍之念。
張瑞便下令精簡士卒,六千餘人只留下了兩千精銳。
這邊沙汰了老弱,另一邊張瑞則命令兵曹大舉徵募河東良家子從軍。
河東有資產富裕的家庭上萬戶,家有良田數百畝,祖上多是三河騎士,世代以耕戰為業,家中子弟自小習文尚武。
若只是尚武,其實太原並不缺這種能策馬馳騁,左右開弓的豪傑。
但良家子一般家境殷富,其中會有不少人粗通文字,略知春秋大義。
零跟1是有本質區別的。
哪怕他粗明大義,那跟文盲的差距也是天差地別。
在忠誠信仰、戰鬥意志、靈活指揮方面都遠超文盲一大截。
而且良家子從軍一般都會自帶馬匹、武器。
包括騎乘的戰馬,背運甲冑、物資的駑馬,腰間佩刀和弓箭等。
正是有這種素質的軍人,李世民才敢誇口“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
窮文富武在這裡也有所體現。
所以張瑞特意下令,徵募良家子時,識文斷字者優先錄用。
隨後關於錄用標準,財力相當的取身體強壯那個。強壯相當的取富裕那個。財力、強壯都相當的,取家族人丁興盛的那個。
如此在河東征募了六千良家子從軍。
都是有世家世業的清白子弟。可以說只要張瑞還佔據河東一天,這批軍人就絕不會叛變。
即有恆產者有恆心!
但即便這些富裕的家庭也不是家家戶戶都養有戰馬,只有四千餘人是自備武器、戰馬從軍。
於是張瑞從府庫裡調撥出一億五千萬錢,分發給士卒,每人補貼兩萬五千錢,以購買戰馬。
這筆錢是當初裴潛還是比曹掾時,便已確定的。
凡府兵從軍入伍,皆自備武器、戰馬,官府只給每名士卒發一筆錢補貼,以購買戰馬。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