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治郡河東(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果說太原的官吏忙碌到腳不著地,那河東的官吏已經忙到了日夜不分,昏天暗地。
首先是投降白波軍的安置。
四路進兵的大軍各有繳獲,又在聞喜擊潰了白波軍主力,合計有俘虜八萬餘人。
八萬名青壯,這如果安置不好,將立即引發一場席捲全郡的災難。
每人授田四十畝,這就是三百二十萬畝良田。
平分到二十縣,每個縣要有十六萬畝上下的任務。
一般人對十六萬畝良田沒有概念。
那以一個村落五百戶人家算。一夫挾五口而治田百畝,就是五萬畝良田。
想要劃出十六萬畝良田,那至少要有三個村落那麼廣的土地。
看起來似乎不難達到,只要每縣誅殺一兩戶豪強就足夠了。死在白波手中的豪強就遠不止這些。
但現實,可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沒有任何一個官吏敢這麼糊弄張瑞。把分配到縣的白波俘虜一口氣全安置在一個村子裡。
一旦有人煽動,立即會引起整個村落的暴動。造成這種後果,張瑞絕對不介意取幾個翫忽職守的官吏首級,傳示郡縣。
所以戶曹、田曹有司官吏必須跑遍全縣每個村落,徹查各村落裡的人口和耕田,從而將俘虜打散安置在各個村落當中。
但白波軍的待遇很快便引起了百姓的躁動。
憑什麼一群匪寇能得到授田四十畝?
而辛辛苦苦幫助建義中郎將入主河東的河東百姓卻只能守著幾畝薄田度日?
為此張瑞親自召集了各縣三老,信誓旦旦的保證,平均授田一視同仁。
年內必然補齊河東百姓家中缺額,從而達到男女皆得良田四十畝,或者露田八十畝。家有耕牛者,再給十五畝!
張將軍動動嘴,底下的官吏就幾乎跑斷腿。
河東雖然歷經戡亂,但畢竟富庶、繁華的底子在那裡呢。參差十萬人家還是有的。
人口四十餘萬。豪強、良家子相加堪堪萬餘戶,剩下的三十萬人全部要等著補齊差額。
二十個縣,每個縣都有上萬人等待授田。
雖然說起來很沒良心,但田曹官吏是真的感謝有白波之亂,導致河東人口銳減。各縣平均人口只有兩萬餘人。
按戶數算,只有安邑縣,戶數超過萬戶。主官可以被稱為縣令。其他縣戶數皆只有區區幾千戶,主官只能被稱為縣長。
偌大的一個縣只有區區兩萬人,只要把死去豪強、百姓的田畝勻出來,分給百姓,還是足以完成平均授田目標的。
只是這份工作格外瑣碎、複雜。
倖存的豪強總是想侵佔那些無主之地,刁民也不知道在哪裡得到的田籍,張口就要侵沒良田數百畝。
張瑞本想亂世用重典,直接取這些刁民的項上人頭。
但裴紹極力勸阻,說河東初定,豪傑尚未解甲,部曲還未歸田。
此時郡府應當穩定人心,維護律法尊嚴。該鞭笞的鞭笞,應罰款的罰款。而不是粗暴的斬首威懾。
如此百姓才能感受到穩定與秩序,不同於混亂之時,刀劍強行扭曲是非,霸道凌駕正義。從而發自真心的擁護郡府統治。
想妄興刀兵抵制官府懲戒的豪強將會自絕於眾,必然被各方勢力所拋棄。
張瑞說,你們這些文臣總是頭頭是道,老子說不過你們!
說的那麼有道理的樣子,張瑞便令裴紹全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