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最後通牒(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今張瑞奉詔討賊,又領河東太守之職。
凡河東郡縣未曾淪陷於賊者,必須遵從張瑞號令。
大陽縣難道敢不聽號令?
衛覬重重的點頭,說道:“大陽漢軍非但不聽將軍號令,甚至連天子之令都視若無睹。”
眾人譁然,漢軍當中還有此等桀驁不馴之徒?
衛覬解釋道:“在此駐兵的乃是幷州牧董卓。”
怕眾人久在幷州,對這位西涼悍將並不瞭解,衛覬為眾人介紹道:“董卓字仲穎,在西涼與羌族大小戰爭百餘次,戰功赫赫。去年十一月,王國率眾十萬圍陳倉,朝廷拜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拜前將軍為副,各率兩萬人救援陳倉。今年二月二將乃解陳倉之圍。”
眾人聽後覺得這似乎是一位能扶大廈於將傾的忠臣,與涼州三明之一的段熲類同。
其人怎會不理朝堂詔令?
衛覬便繼續說道:“覬與皇甫將軍之子皇甫酈相熟,多有書信往來。其曾言,董卓桀驁不馴,有不臣之心。朝堂憂之,乃徵其為少府,董卓不從,上書言其軍中多湟中義從、匈奴士兵,攔其車架,使不得行。其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拒不入京赴任,朝廷也無可奈何。”
審配聞言在一旁冷笑一聲,董卓為前將軍,既然被朝廷徵辟為少府,他便不再有前將軍之位,他若拒不赴任,便是辭去少府之職,按律為庶民。朝堂卻無可奈何,竟然依舊容他掌兵。朝堂無能,可見一斑。
這種事,以審配之慷慨雄烈必然不會允許在自己任內發生。若張白騎、高順之流敢拒絕徵召,審配自己便會提兵前去監督執刑,怎會容忍他依舊逍遙自在,擁兵自重。
聽聞審配冷笑,堂內諸人紛紛嘆氣,為朝堂昏聵而惋惜。
衛覬是新人,不敢隨意感嘆,只繼續說道:“及皇帝病重,朝廷再次下令董卓將部隊交與皇甫將軍,前往幷州出任幷州牧。董卓再次上書,'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竟帶兵五千離開西涼,駐軍河東,以觀朝堂之變。”
眾人吃驚不已。
董卓竟然如此猖獗!堂而皇之的公器私用,將大漢禁軍轉變為私人部曲,帶著五千人便駐足在河東,止步不前了。
難怪去年太原上表請降,朝堂斷然拒絕,欲不死不休。年便順暢透過,還加封為河東太守。
有董卓這種亂臣在前,太原軍民一再上表請降簡直可以稱為恭順謙卑!
或許朝堂本意根本不是讓太原大軍滌盪匪寇,而是想驅虎吞狼,讓太原大軍與董卓亂軍互相攻殺。
衛覬讓重點防範董卓的提議真是再明智不過。
隨後衛覬說道:“某之前以為皇甫酈信中所言有所誇大,然本月某卻親眼目睹了董卓之桀驁。四月皇帝駕崩,大將軍欲盡誅宦官,詔董卓進京。然大將軍不久後返反悔,令董卓返還。董卓竟不予理睬,一邊上書彈劾宦官,一邊進軍洛陽。”
“朝堂不得不派出派諫議大夫種劭前往董卓軍中制止,令其返回河東討伐流落河東的南匈奴單于。然,結果已如諸君所見。”
眾人倒吸一口冷氣。
顯然董卓再次抗拒詔令。
自太原大軍誓師出征河東以來十數日,如今已近月末,從未見過董卓一兵一卒去往討伐亂軍。
這可是諫議大夫種卲親自手持朝堂詔書,當面下令董卓前往討伐河東境內的南匈奴單于。
他董卓還敢抗旨不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