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人才濟濟(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瑾、晟武亦堪重用。
還有郭淮遊離在外,只待時機成熟便投效麾下。
可以說,正是在張瑞與眾人的親眼見證下,孟縣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的走到如今地步,文武將校,人才濟濟!
如今楊鳳寇略上黨,隔絕太原。再無精兵強將可以威脅孟縣存亡。
麾下又有能臣猛將,孟縣實力壯大已成必然之事。
張瑞可以從容積蓄實力,發展壯大。
當面之敵僅剩太原郡兵和南方諸縣境內之豪強。皆可徐徐圖之。
如今是中平五年夏末,距明年靈帝駕崩,董卓進京,天下大亂,還有整整一年的時間。
只要自己能在這一年內全克太原,虎踞幷州,就能在將來的群雄討董中左右逢源,待價而沽!
若群雄開的價碼高,自己就南下河東,與白波軍共同截斷董卓退路。
這點毋庸置疑,歷史上董卓正是擔憂白波軍截斷後方,才火燒洛陽,遷都長安。
當然,若董太師不吝重賞,張瑞亦可以助其一臂之力。
而且可做之事更多。
向西可攻打白波軍,幫他穩定後方。
向東可聯絡楊鳳,一起劫掠河內。
甚至配合董太師夾擊河內聯軍亦非不可。
張瑞依稀記得董太師曾率軍北渡黃河,大敗河內王匡。
西涼鐵騎和幷州鐵騎甲於天下,若同入河內,能嚇的聯軍不敢出城半步。
但關於如何攻克太原,孟縣文武意見不一。
若是往常,張瑞會擇其中一策而定。
以張瑞威信,眾文武只需跟隨張瑞劍鋒所指,振奮效力即可。
但如今文武官僚分為兩派,張瑞亦是難以定奪。
以裴潛、高順為首的一派主張秋收時駐軍晉陽,讓彼輩不敢收割糧食。同時派出孟縣軍民搶收其麥,致使郡縣無糧可守。
待大軍攻破晉陽,一如孟縣今年故事,貸糧供給那些無糧之家。
以裴紹、張瑾為首的一派則主張施以仁義,讓百姓安穩收糧。只需搶在郡縣徵收賦稅之前圍困敵城即可。
外無必救之師,太原諸郡縣已為必陷之城。施仁義與百姓,能收太原民心。
這兩策中,前者勝在穩妥。其一可削弱敵軍實力,其二可減少孟縣將士傷亡。缺點是很多百姓可能熬不到大軍破城,就已餓死在家。
後者固然能減少百姓傷亡,但豪強、郡縣亦能搶收一部分糧食。恐將士攻城不順,多有死傷。
為此已爭執良久。
文武們即將各自歸縣準備秋收,張瑞今日必須做出決斷。
是犧牲軍人,還是犧牲百姓。
這個抉擇實在是太過沉重,決心難斷。
主政一方帶來的不僅是榮譽、威嚴還有那份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