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 大魏雄風安能在?(第2/3頁)
章節報錯
數日之後,自懷朔突圍的楊暄快馬加鞭趕至洛陽,帶去了武川、懷朔二鎮淪陷,元彧、李叔仁兩路兵敗的訊息。
朝野震動。
小皇帝元詡沒有想象中那樣大發雷霆,擔當主力的元彧大軍也遭慘敗,沒理由對困守孤城的懷朔軍抱太大期望。
再說,楊鈞也必然已經殺身報國。
為了表示對忠良之士的緬懷,以及士族的榮寵,朝廷追贈楊鈞侍中、車騎大將軍……,加封楊暄為從四品諫議大夫。
至於兵敗的元彧,朝廷倒是沒有議罪。
當然,這並不是元詡、元乂寬宏大量,而是基於當下形勢考慮,眼下元彧還掌控者七萬大軍,朝廷哪敢治罪。
萬一逼反了元彧,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要治罪,至少也得等新的統帥掌控大軍,元彧回洛之後再論罪。
……
五月十日,洛陽皇宮顯陽殿的氣氛格外沉悶,元詡、元乂及尚書令、尚書僕、門下侍中……等中樞重臣赫然在列。
至於議題,再是清晰不過,無非是如何應對愈演愈烈的叛亂。
元彧兵敗之後,以破六韓拔陵、衛可孤為首的北鎮叛軍士氣高漲,雖然五原城仍在官軍手上,但這卻阻止不了破六韓拔陵越過大河,攻打夏州。
據夏州刺史源子邕奏報,破六韓拔陵的前鋒已經攻佔了代名郡,與當地豪帥紇豆陵步蕃合兵一處,圍攻夏州州城統萬城。
貳城胡豪酋曹阿各拔驅逐朔方郡守,東夏州刺史公孫猗不能制,好在曹阿各拔沒有舉叛旗,州府捏著鼻子預設了曹阿各拔的自治。
另一邊,高平叛軍雖然為鎮都副將盧祖遷擊敗,但是鎮軍數次進剿皆無功而返,叛軍隨時可能捲土重來。
隴西和南秦州情況雖未彰顯,似乎也有異動,梁國數萬大軍兵陳淮水,虎視眈眈。
形勢十分嚴重,君臣焦頭爛額。
當年道武帝馳騁草原、揮師滅燕,太武帝一統北方、飲馬長江的氣魄都消散在了河洛的紫陌紅塵中。
皇帝闇弱,元乂弄權,滿朝公卿多是尸位素餐之輩……大魏雄風安能在?
殿上,公卿大臣都低頭默坐,年不及弱冠的元詡率先開口:“如今六鎮叛軍擾亂恆、朔二州,兵峰直指舊都(平城),朕恐先王陵寢遭到叛賊騷擾,卿等以為當如何?”
一眾宗室聞言,紛紛坐直身子,畢竟是祖宗陵寢,肯定要重視的。
當然了,侍中以上的大臣本身也沒有太多外姓,頂多三四人罷了。
吏部尚書元修義諫言:“臣建議委派重臣都督恆、朔、肆、汾、並五州軍事,接替臨淮王,剿滅六鎮叛賊”。
元詡聽到“六鎮叛賊”四字,不動聲色接過話茬:“去年年初,蠕蠕主阿那瓌舉兵反叛,朝廷派陳留公(李崇)北討,老將軍回師之後上疏朝廷,請求改各軍鎮為刺史州,實行軍、民分治。
朕以朝廷舊章、祖宗制度難改,不準其奏。誰料老將軍此奏開啟了各鎮府戶的非分之想,以至於釀成了今日的禍端。”
元詡話說的漂亮,但是話語之中的推卸責任之意再是明顯不過了。
因為天子無錯!
既然天子無錯,那麼錯的人就必然是李崇了。
同樣,李崇“銷禍於未萌,制勝於無形”的良策也成了是誘發叛亂的緣由。
毫無疑問,元詡是個甩鍋小能手。
殿上,李崇看著小皇帝稚嫩的面孔,不由得心灰意冷,想自己一生輔佐三代君王,上馬征戰、下馬治民,戰功赫赫、政績顯著,忠心耿耿,兢兢業業!
柔然阿那瓌反叛,入塞劫掠,如入無人之境,自己以七旬高齡帶兵北討,出塞越過大漠追逐三千里,不損大魏國威。
因見邊鎮府戶仇視洛中,才上疏奏陳改鎮為州,整頓邊務,豈知朝廷竟將“首禍者”的罪名扣在自己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