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万俟洛請命先鋒 賀拔勝臨陣卻敵(第2/2頁)
章節報錯
城門內側甕城駐紮兩隊兵馬,一切井然有序。
楊鈞也頗有自知之明,沒有越級指揮,將臨陣指揮之權交給了“賀拔三傑”中的老二賀拔勝賀拔破胡。
沒錯,破胡。
在北朝叫破胡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北朝的的胡與南朝的胡指向不同,北朝的胡指的是白匈奴、柔然、契丹……,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鮮卑、敕勒早就不認自己是胡了,反之,南朝的胡可就多了去了!
六鎮與柔然、敕勒接壤,歷來承擔“防禦柔然,拱衛京都”的重任,尚武之風濃厚,士卒個個勇敢,善於騎射,也不乏一些“有將略”“計略”之人,而這賀拔三傑就是“不學兵法、用兵卻與兵法暗合”的典範。
賀拔勝善於騎射,以膽略聞名於北方諸鎮,如今的職位是軍主。
須臾之後,叛軍軍陣逼近至三百步,熄滅松明,開始部署攻城方案,不過北鎮士卒基本沒有雀矇眼,且目力較好,眾人都能看清城下的情形。
賀拔嶽暗暗估算了下雙方的距離,將楊鈞賜予的寶劍高高舉起,大聲疾呼:“弓弩手分列!”
六百弓弩手立時分做兩隊,前隊張弓搭箭,箭鋒直指逼近城垣的叛軍,後隊虛搭箭矢,只待前隊射完,便立刻跟上,引弓再射。
望著城下黑壓壓的叛軍將士,東方白心中忽然產生一種說不出的茫然之感,按照階級鬥爭史觀,城下的赫然是農民起義軍了,這也註定是一場沒有正義的戰爭!
又或許,世間歷來沒有絕對正義!
想不通便不想,東方白將目光轉向城下,百米之外已是人影綽綽。
賀拔勝則沒有東方白這般雜亂的想法,眼睛一眨不眨盯著城下叛軍,百一十米距離正是兵法家常說的一箭之地,雖然一些膂力大計程車卒能夠射到,但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穿透力必然會削減不少……
當叛軍進至百步之時,頂盔摜甲的賀拔勝虎目一張,將手中的劍重重揮下。
“射!”
伴隨著賀拔勝一聲厲喝,隱藏在女牆下的三百名弓箭手探出垛口,拈弓搭箭,一排排的箭簇破空而起,挾裹起無比犀利的銳嘯聲,朝著前方扛著雲梯行進的叛軍頭頂傾洩。
“叮!叮!叮!”
大半箭矢完美避開了人與盾牌,穩穩落在了荒漠上,少半沾滿金汁的箭矢落在叛軍將士自制的牛皮盾上,只有極少數箭矢見縫插針貫入了叛軍士兵的身體之中,稀稀拉拉倒下數十名士卒,迸濺的鮮血如同在沙漠中綻開的曼珠沙華。
“再射!”
又一輪箭羽幾乎毫無間隙地再次射出,又是數十名士卒應聲倒地,叛軍陣形稍稍紊亂!
但這點傷亡對於五千人的軍陣而言,屬實微不足道,叛軍士氣上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
“衝!”兩輪箭雨過後,万俟洛高喝一聲。
在万俟洛的厲聲呼喝下,叛軍前鋒全力向城垣湧殺過去,數百名甲士舉著大盾護衛雲梯前進,亦有數百名士兵抬著備好的長搭板,撲向城下的壕溝。
万俟洛則身披三層重甲,領著兩千弓箭手,蜂湧向前結成陣勢,向城頭上的守軍實施仰射,回敬方才的箭雨。
“射!”叛軍的箭矢如同隕星般朝守軍湧來。
“舉盾!”賀拔嶽一聲長喝。
蜷縮在女牆內的短兵手或是舉起小圓盾,或是尋找死角躲避,東方白則是舉起一面足以護衛三人的巨盾,護住鎮將楊鈞,後隊持長兵者既沒有盾牌,也沒有掩體,只能向後方避易,儘量避開了叛軍弓弩手的最遠射擊距離。
躲在巨盾背後,東方白只覺得從右臂臂傳來一陣陣顫抖的感覺,叛軍的箭矢落在木盾上,力道十分沉重。
側首一看,足足紮了數十支箭矢,東方白估計是叛軍之中的射鵰者發現了中軍的位置,報給了叛軍首領集中火力打擊。
而在這密如飛蝗的箭雨掩護下,擔任先登死士的數百名叛軍士卒迅速逼近城牆,架起了粗製的雲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