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何處不敢往(第1/2頁)
章節報錯
“以往常聽破胡、阿斗泥兩位賢兄提起過二位的大名,久仰久仰。”
且說,東方白與賀拔兄弟往來半年,時常聽二人講起一眾武川豪傑,李虎、杜達赫然名列其中。
據賀拔嶽講,李虎為人灑脫不羈,輕財重義,喜好讀書而不存章句,猿臂善射,杜達性情剛烈耿直,膽魄過人,二人都是武川鎮一等一的豪傑之士。
有趣的是,二人都與賀拔嶽有過主從之誼,只不過後來賀拔嶽去了洛陽讀書,三人才分開。
李虎聞言一怔:“這麼說,你認識賀拔二郎、賀拔三郎?”
“我素來景仰兩位(賀拔)賢兄。”東方白點點頭。
李虎面色轉喜,之前他就聽曲珍說東方白與賀拔兄弟相善,此刻見東方白親口承認又推崇自己,心中大定。
關係網一交織,五人瞬間親近不少,從古至今,人際交往大抵如此。
氣氛漸漸變得融洽起來,東方白掃了一眼周圍血染甲衣的武川士卒,暗暗動起心思:如何說服唐太祖與我一道去往懷朔?
卻說經過送信雲中這事之後,東方白已經對朝廷失望了,大魏根子已經爛了,神仙也救不了了。
制度上出現嚴重的問題不是出一兩個明君、一兩個名臣可以挽救,體制積累的弊病更不是一年兩年可以扭轉,更何況這本身就是統治階級的核心利益所在。
我革我自己的命?
不存在的!
真當高門士族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既然大魏藥丸,東方白也難免動起了別的心思。
眼下可供東方白選擇的陣營還是比較多的。
首先可以選擇跟著高歡。
不過這樣的話,被掃入歷史垃圾堆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高歡本身性情多疑,再則,高歡的幾個兒子都不是易於之輩,捲入政治風暴遭受無妄之災的可能性高達百分之百。
連一心為國的蘭陵王都被誅殺,何況是東方白呢?
再說第二選擇,不回懷朔,尋找時機委身宇文泰,不過這就會直接對上“史上第一屠龍刀”晉公宇文護,不見得比投高歡安全。
既然不投高歡、宇文泰,那自然更不可能投蕭衍老公了。
至於“舉反旗、佔山為王”也沒有絲毫可行性,關隴、雲代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東方白一介漢兒,對於鮮卑、匈奴府戶及高車柔然附民沒有半點吸引力。
武德不充沛,起事失敗是必然的。
同理,投靠尚未發跡的爾朱榮也無意義,最多是充當虎子(夜壺),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
一一否定了上述想法之後,東方白最終決定寄希望於立下功勳,進入臨淮王元彧的視野。
至於為什麼將前程寄託在元彧身上,那就不得不提北魏的行臺制度了。
行臺始自魏晉,在地方代表朝廷行尚書省等事的機構則稱為行臺;為征伐設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務機構,稱之為尚書大行臺,設定官屬無異於中央,自成行政系統。
因此,作為北討都督、行臺尚書是真正的位高權重,元彧有權任命五品以下的官員,而六品剛好是下郡太守的品級。
太守一職可不得了,那可是舊時的兩千石!
當然了,如今的太守和過去的太守沒有可比性,漢末之時,太守儼然是一路諸侯,如今因為州郡疆域大幅縮小,太守僅比兩漢的縣令略強一些。
但不管怎麼說,太守終歸是執掌一郡軍政大權的官長。
東方白知曉,天下大亂、四方雲擾的一幕已經近在眼前,將來狼煙遍地的時候,朝廷不知道要死多少州刺史、郡太守,若是在此時立下戰功,將來謀求一郡太守之職不算太難,未嘗不能藉此成一番大事業。
不過,要想成大事業就必須有可用之人,眼下東方白麾下就只有曲珍、東方老兩人,這二人武力倒是不凡,但若是論用兵、談戰略就有些差強人意了。
而李虎正好可以填補這片空白,若是有機會再搞個謀士,總領一郡之地就穩穩當當了。
“我等在此地相逢,也算是一樁緣分。”念及此處,東方白笑著寒暄客套一句,試探問道:“如今武川已然失陷,不知你等有何打算?”
身份地位大抵相同,又同出自六鎮,加上東方白身上沒有酸腐氣,此時李虎、杜達二人心中全無芥蒂,二人
相視苦澀一笑,答道:“如今將主生死不明,我二人也不知該何去何從。”
東方白恍然大悟,魏軍雖然沒有“上級軍官戰死,斬殺下屬軍官”的成例,但是失陷將主免不了要被追責。